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于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
翠鱼形佩,清,长5.6厘米,宽2.2厘米。作品所用翠料为青、绿二色。青料上有绿斑,以之琢荷花、荷叶。荷之下的绿料琢为鱼,宽头,长身,卷尾,形似鲶鱼,如同在荷塘中游动。佩上系一枚珊瑚纽。
唐代已有鱼佩,宋、金之时,玉鱼衔水草佩非常流行,此类作品一直延续到清代,有富贵之意。
翠子孙万代佩,清,长4.9厘米,宽3.1厘米。翠质为绿色。佩长方形,体较厚。其上镂雕葫芦及叶子。佩上部系黄绦,串有米珠及圆形碧玺一片。
“葫芦”二字与“福禄”谐音,人们以葫芦寓福禄,因葫芦结于蔓上,寓意为福禄万代,因葫芦多子,又寓子孙万代。此作品以葫芦为题材表示吉祥之意,雕琢精细,佩带于身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翠灵芝佩,清,长5.5厘米,宽3.2厘米。翠质呈绿色。佩为片状,体较厚,雕作灵芝样。上部有孔,穿有绦绳、米珠及粉红碧玺。此件饰品翠色绿而均匀,透光性较好,表面光亮,有玻璃质感。
翠三羊佩,清,长6.4厘米,宽4.3厘米。翠呈青绿色,局部绿色较深。佩长方形,圆角。一面凸雕吉祥图案三阳开泰:上部为流云,日掩其中,中部雕山石、松树,其下为三只羊,皆卧姿,仰首,长角弯于背,短尾,目视太阳。另一面雕山石,山石上有青草。
翠椭圆形坠,清,长1.8厘米,宽2.3厘米。翠色均匀,有较强的透光性。翠坠椭圆形,片状,表面光素无纹,两侧各有一孔,穿以系绳,绳下有二花蕾形小坠,用黄绳牵挂,小坠上端饰有成组的小珊瑚珠、小珍珠。此作品无纹饰,以翠色沉重、质地优良取胜。
翠镂雕荷花坠,清,长2.8厘米,宽3.6厘米。翠色青绿,局部色较重。坠为片状。颜色最重的中部镂雕荷叶,三歧状,边缘上卷,表面以阴线刻叶之脉络。荷叶上下的浅色处分刻荷梗、莲花及根部。作者在有限的范围内将整枝莲表现出来,造型鲜活,色彩富有层次。
荷莲为传统的装饰题材,明清两代,文人多以荷莲题材为书、为画,匠人以其为时样,或誉其清廉,或喜其玉立婷婷,或以其寓富贵连年。此作品翠料珍贵,小巧玲珑,图样翻新,入目不俗。
翠荷鱼坠,清,直径2.1厘米。翠色重绿,有较强的透光性。坠为荷叶式,其中部浅浮雕一鱼。唐代以来,与鱼相关的佩饰开始增多。宋、元时期流行玉鱼佩,其中多为鳜鱼,而鱼佩主要流行于清代。
翠镂雕盘常坠,清,长2.5厘米,宽3.5厘米。翠色绿且均匀,透光性强。坠呈片状,镂雕为盘常形,上、下有小孔,可穿细绳。盘常为八吉祥图案之一,代表回环贯彻,一切通明,在清代使用的非常广泛,常与其他吉祥图案联用。
翠香囊,清,长6.2厘米,宽4.6厘米。翠质绿色,局部色较深。香囊扇形,似盒,可扣合,用于贮存香料。两面镂雕锦纹地及双鱼。香囊两端均附有珊瑚珠。穗由珊瑚米珠串成,穗下系翠坠角。
香囊用以佩挂于身,内储香料,香气自孔溢出,淡者清逸,浓者宜人。清宫所遗翠香囊,其内尚有旧时所用之花,虽已枯萎,依然可见昔日之秀美。
翠镂雕双凤万寿牌,清,长7.3厘米,宽5.1厘米。翠牌长方形,牌体较厚。两面均镂雕双凤相对,凤身下镂雕花卉、朵云纹为地。两面双凤之间分别凸雕“万寿”、“无疆”二字。佩上有系绳,绳上穿有红珊瑚珠。
长方形牌子自明代开始流行,其上纹饰有平面凸雕图案、透雕图案等多种,一些牌子的上部还饰有装饰性的夔龙顶或其他图案。此作品雕镂精细,凤纹为清代宫廷的典型样式。
翠桃福纹簪,清,长16.4厘米,宽1.5厘米。簪柄为绿色翠料,簪头翠色青白。柄部呈片状,端部细长,有勺,可用以掏耳。柄中部凸雕三桃、桃叶及葫芦一只,与簪头相接处有如意纹。簪头细长。
簪是古代妇女使用的头饰,用来别住发髻,亦有装饰作用。玉簪使用的历史悠久,目前发现的早期作品为隋唐时所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制亦有所演变。这类柄部呈片状的长簪主要流行于清代。
金镶翠挑簪,清,长16.2厘米。此簪金质,簪身细长。较粗的一端嵌接翠簪头,翠质青绿,局部为深绿色。簪头雕作一只手,腕戴白玉镯,五指握一翠如意,如意头勾回,套一翠活环,环下挂珍珠六粒、蓝晶坠角一个。
人云:画人难画手。画手难,雕手亦难,古来玉工能把手雕好者亦不多见。此簪簪头以手为形,纤指长甲,足见玉匠之功力。其下所挂珍珠颗颗圆润光泽,大小均匀,加之蓝晶坠角,集金、玉、珠、翠、晶于一挑簪,十分珍贵。
翠扁方,清,长34.8厘米,宽3.3厘米。翠色较重,微透光。扁方为长条形,片状,较宽。一端呈前凸的弧状,另一端回卷,两个端头呈梅花形。
扁方是清代满族妇女的头饰,多见于宫廷,目前清宫旧藏较多。这些作品多数有花纹,或浮雕,或镂空,以二方连续图案最为常见。扁方的用材广泛,其中金、玉、翠质者尤为珍贵。此作品不着纹饰,以材质见长。
翠镶碧玺花扁方,清,长29.8厘米,宽3.5厘米。翠色青绿,局部绿色较重。扁方长条形,片状。面上两端分别粘嵌两只粉碧玺蝙蝠和一寿字。一端回卷,两个端头各嵌有碧玺花。
翠蝙蝠戒指,清,直径2.2厘米。翠色青绿,多条纹。戒指为环形,外表饰凸起的蝙蝠及寿字。作品所用之翠为白地绿料,以绿色为主,带有暗绿色条纹,这在清代翡翠器中也是不多见的。清代图案中多以蝙蝠表示“福”,福与寿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金嵌翠戒指,清,直径2.2厘米。此戒指内部为金里,由薄金片制成,其外嵌翠环两周,素无纹饰,有天然的绿色纹理。戒指两圈口处各嵌珍珠一周。
翠戒指,清,直径2.1厘米
翠戒指,清,直径2.1厘米。翠色全绿。戒指形状为马蹬形,上面呈弧形板状。属高档翠料。
翠扳指,清,高2.8厘米,直径2.8厘米。翠质为绿色。扳指呈圆筒形,一端口内呈坡状,光素无纹。扳指是男子用于指部的饰物,古人称其为“韘”,是拉弓射箭时套于手指用以护指的物品,逐渐演化为佩饰。扳指可用多种材料制作。明代以前扳指的形制多近似于片状,孔的一侧向外延展。筒状扳指主要流行于清代,在清代皇帝的御制诗中可看到有关扳指的诗句,当时的扳指外表多有花纹及文字,而素扳指多以材质优良取胜。
翠十八子手串,清,周长31厘米。作品由十八颗翠珠及四颗珊瑚珠串成,其中一珊瑚珠下连结珊瑚佛头,其下有绳带,绳带上系结细米状珍珠、粉色雕花碧玺和粉色碧玺坠角。手串是戴于手腕的饰物。清代,翠、珊瑚、粉色碧玺、珍珠都属贵重材料,此作品将其集于一体,在清代宫廷首饰中亦属珍贵。
翠十八子手串,清,周长30厘米。手串用十八颗翠珠穿成,中有碧玺结珠两颗,下结珠与碧玺佛头相连,其下系绳带穿以珍珠、金铃杵、结牌等装饰物。结牌为金点翠地六瓣式,中心嵌东珠一颗,围以红宝石两颗和钻石四颗。结牌下连碧玺坠角两个。
翠镯,清,外径7.6厘米,内径5.6厘米。翠质为绿色,有较好的透光性。手镯圆形,光素无花纹。此作品材质无暇,晶莹滋润,绿色均匀,颜色浓重艳丽,为翠中佳品。环形规整,琢磨细致。镯的使用历史很长,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流传至今,造型变化不大。这种截面呈圆形的镯出现的较晚。
白金镶翠项链,清,链围颈16.5厘米,翠嵌件直径1.9厘米。链为白金制成,其上嵌圆形翠珠九颗,翠质优良。
翠翎管,清,高7.4厘米,直径1.5厘米。翠质为绿色。翎管为圆柱形,中空一端有半圆形钮,中穿孔。光素无纹。此翎管颜色均匀,水头足。
翎管是清代官员礼帽上插饰花翎的饰物。翎管的质地有翡翠、白玉、碧玺、珐琅、陶瓷等多种,其中以翠、玉质为最优。
翠朝珠,清,翠珠直径1.3厘米。朝珠配件不全,现存94粒翠珠,翠色青绿。
朝珠是清代宫廷重要的服装饰物,皇室成员及官员穿戴朝服及参与礼仪活动时使用,一串粒,附有佛头、纪念、背云。不同身份者所用朝珠不同。《国朝宫史》卷九记皇后朝珠“中、左、右共三盘,中以三等东珠,左右以珊瑚、佛头、纪念、背云,大小坠珠宝杂饰惟其宜”。
翠螭纹龙首带钩,清,长9.5厘米,宽1.8厘米。翠色较绿。带钩钩头呈龙首状,龙首阔嘴,宽额,双角后弯,眼凸起(俗称虾米眼)。钩腹呈长条状,较宽,微呈弧形,其上镂雕一螭,小头,长尾,头与钩首相对。钩背为圆形纽。
带钩在春秋、战国时已很流行,直到清代仍在使用,玉带钩是其中的精品。带钩主要有两种,一种横向使用,用以束带,较大。另一种纵向嵌于带上以挂物。帝王多用龙首带钩。
翠带钩绦环,清。翠质为青绿色,局部绿色较重。作品四件一套,其中一件为带钩,一件为钩环,钩环与带钩钩合,用于腰带的端部。另两件可穿于带上,置于身体两侧,其下有环,可挂物,有些学者称其为“提携”。四件作品皆近于椭圆形,其上凸雕云螭纹。
翠桃式洗,清,高3.8厘米,口径24.8厘米。翠呈浅绿色,局部色较重。作品似盘,较浅,桃实形。洗底浮雕桃枝两杈,一杈伸于洗底为足,其上有双桃并桃花,另一杈延伸至洗口一侧为柄。
洗为文房用具,可用以洗笔。玉洗可能产生于秦汉之际,从考古发掘可以看到,汉代玉文具开始增多,目前所知最早的玉笔洗为故宫(微博)博物院收藏的汉代作品。这件翠洗所用材料珍贵,既可使用又可作为陈设品。
翠碗,清,高7.3厘米,口径17.3厘米。翠色青绿,有大片重绿色。碗敞口,口沿处有唇,圈足。光素无纹。此碗所用翠料颜色不均,局部或青绿,或深绿,但此等作品亦数难得。原藏清宫遂初堂。
清代宫廷多以玉制碗,特别是乾隆时期,玉碗制造数量巨大,其中有一些大碗胎薄,口圆,造型周正,有的作品外壁还刻有御制诗句。这件翠碗的造型、工艺与乾隆时期的特点相同,可能是当时的作品。
翠缠枝莲纹盖碗,清,通高8.3厘米,口径12.4厘米。翠质浅绿色。碗为薄胎,口外敞,盖略小,地包天式,环式钮。盖面及碗外壁浅浮雕缠枝莲纹。
清代,内地与中亚地区文化交流密切,工艺品制造中出现模仿中亚风格的作品。当时流行的西番莲图案即是传统的缠枝莲图案与中亚图案相结合的产物。这件作品中的缠枝莲纹莲瓣卷曲,莲叶多歧,是清代西番莲图案中的一种。
翡翠乾隆款龙纹杯盘,清,杯高5厘米,口径7厘米,盘径18.5厘米。翠呈青绿色,局部绿色较深,呈丝絮状,杯和盘上又有暗红色,其中可能带有人工染色。杯为圆形,平口沿,口微敞,两侧各有一龙形杯耳。杯身两面各饰一阴线刻龙纹,杯下有圆形座,上琢俯仰菊瓣纹。杯配托盘,八瓣形,盘底中部阴刻“乾隆年制”篆书双行款。
此种托杯器,宋、明之时已流行,样式颇多,清代的作品更为精致,乾隆朝所制玉、翠托杯为托杯中之珍品。
翠太极纹浅盘,清,高3.5厘米,口径17.5厘米。翠绿色,局部色较重。作品敞口,口沿有唇,平底,圈足。盘心浅浮雕太极图案。此盘翠色绿而质地细腻,有较好的透明度,在清代翠制品中极罕见。
古人对玉盘非常珍爱,唐人白居易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句,由此可知唐代即有玉盘流行。清代宫廷使用玉盘较多,此盘的造型也较为常见,但其他玉盘多无口沿上的唇。清宫所制翠盘数量极少,非常珍贵。
翠鱼式盒,清,长27.8厘米,宽7.2厘米。翠色青绿。盒为鱼形,两半相扣成盒。鱼身有细鳞纹,鳍、尾、鳃部嵌有红宝石。盒内刻有乾隆御制诗《咏痕都斯坦玉鱼》。
据诗而知,乾隆皇帝认为此件作品为痕都斯坦玉器,但这种玉料主要产自缅甸,鱼上宝石的镶嵌方式也与痕都斯坦玉器有别,一些学者认为此盒是清宫廷所制。
翠印色盒,清,通高3.4厘米,口径8.8厘米。翠呈绿色。盒圆形,口沿呈子母口状,盒身较浅,平底,圈足。盖与盒身相仿,可与盒身扣合,盖面饰凸起的团形“寿”字。
宋、明两代,文化发达,文具,包括用于盛印泥的印色盒的使用量激增。当时生产的印色盒形制多样,花纹精致,具有观赏性,直到清代这种状况仍在延续。此件翠盒较宋、明作品更为珍贵,因为它的材料贵重,以优等翠料制成,工艺精致,厚度均匀,造型规整,图案精细,“寿”字的笔画用了瓦面状凸线,这对加工技术有很高的要求。
翠烟壶,清,高6.45厘米,宽5.3厘米。翠色青绿,局部色较深。烟壶近似椭圆形,上部略宽,小口,细颈,表面光素无纹。
鼻烟壶的使用主要是在清代。清前期的作品以方、圆类型为主,后期的作品形状多变化。乾隆时期,鼻烟壶的制造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材质的多样化,动物、瓜果造型的作品数量增多。翡翠鼻烟壶的优劣多以材质本身判断,其纹饰、造型一般都较简练。
翠乾隆款仿古觚,清,高19.7厘米,口径10.4×6.8厘米。翠色青绿,有翠料表皮的风化色皮色。翠觚海棠花瓣式口,喇叭形颈,足外撇。颈及足饰蕉叶纹,腹部饰凸起的兽面纹。底有篆书“乾隆年制”款。
觚是古代的一种饮酒器。明代流行用觚做陈设品,将觚置于案头,内插杂物。清代宫廷或称为花觚。此觚为乾隆时期的仿古作品,其造型、纹饰与古器有所差异。所用翠料青中含绿,近似古铜器的锈色。
翠夔耳兽面纹炉,清,通高10.3厘米,口径9.2厘米。翠色青白,局部绿色。炉为圆形,壁较直,腹部饰凸起的兽面纹。炉身两侧有对称的夔式耳,夔形较扁,兽头,细身。炉盖较高,花蕾式钮,盖面饰兽面纹。炉下三矮足。
古代玉炉多为烧香而做,现存最早的玉炉为宋元时代的作品。明代玉炉开始增多,多无盖,实用性较强。清代宫廷制造的玉炉是从明代玉炉演变而来同时又仿古彝器,增加了装饰效果,多用于陈设。
翠太平有象磬,清,高25.5厘米,宽26.5厘米,厚1.4厘米。翠质优良,局部色较深。作品呈片状,依形琢线,呈大象形状。其中一面全身雕云纹,中部开光篆书“太平有象”四字。磬架为紫檀木质,透雕花叶纹。
作品为平面的大象图案,含太平有象之意,表示天下太平。“天下太平”一词见于《汉书?王莽传?上》:“天下太平,五谷成熟”,这是古代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的社会状态。
翠兽面纹兽耳扁瓶,清,通高23厘米,口径5.9×3.75厘米。翠呈青绿色,局部色重,为墨绿色。瓶扁而高,盖面饰云纹,环式纽。瓶口沿饰回纹,颈较细,颈两侧以兽首为耳,耳下有活环。瓶腹较阔,两面饰兽面纹。
这件翠扁瓶的造型为清宫玉瓶的典型样式。在明代,仿古玉瓶已很流行,但平腹的较少。清代宫廷的仿古玉器皿多在仿古的基础上加以变化,作品既有古意又出新意,此件扁瓶即在仿古的基础上变化而来。
翠子母狮,清,高7.3厘米,长11厘米,宽6厘米。品翠质以青绿色为主,兼有青白色斑,透光度较低。雕大、小双狮。大狮方头,阔嘴,回首状,狮尾多歧而卷曲,四肢卧于腹下,前肢抱球。小狮趴于大狮背上。作品配紫檀木座,近似椭圆形,饰有山石纹。
在唐代玉器中狮的形象已出现,元、明以后开始增多。有学者认为,部分工艺品中狮的形象受到了狮子狗形状的影响,体肥而头小。这件作品狮之造型无凶猛状,四肢短小,可用作镇纸,也可用于陈设。
翠花鸟花插,清,高25厘米,口径5.9×8厘米。翠呈青绿色,局部有深绿及黄褐色。花插较高,呈树桩形,主杆粗大,内可插物。花插的外壁镂雕牡丹花枝,枝上立着禽鸟。下配以镂空雕花红木座。
花插属陈设用品,内可插物。明代玉器中已有花插,多呈筒状。清代的玉花插样式较多,其中树桩形花插较为典型。这件花插所用翠料有较高的透明度,局部绿色深重,属高档材料,是清代宫廷的重要陈设器。
翠玉白菜式花插,清,高24.3厘米,口径12.8厘米。翠色青绿,透光性较弱。花插为白菜形,采用雕琢手法,上部菜叶相并,或高或低,亦有折而下垂者,环并一周,内空,可插物。下部叶梗直立,间有空隙。
此类翠玉白菜,清代宫廷制有多件,可见其深受皇家喜爱。这件翠白菜之色近于自然,是这类作品中的珍品。
翠福禄寿长方插屏心,清,长17.5厘米,宽13.4厘米,厚1.5厘米。翠质青绿色。插屏心为长方形,片状。作品雕山林之景,山石现于作品边部,中间松树成林,松高叶茂,三老人散立于树下。
作品中三老人为“福禄寿三星”,即所谓的福星、寿星、禄星。此种图案在清代极为流行,宫廷器物中也多见,寓意福、禄、寿。
翠人物山景山子,清,高16.1厘米,长24.7厘米,宽10.5厘米。翠质青绿,局部深绿色,表面留有玉皮颜色。作品为山形,一面琢山林之景,选取近、中景角度构图。山间林木高耸,一条石阶路曲折而上,尽头为一亭阁。二老人行于路上,身后一童子荷锄相随。另一面雕琢山石、树木、小鹿,保留大量玉皮色。
玉山子在清代宫廷又被称作玉图画。乾隆御制诗中多有“咏玉……图”的诗句。制作玉山子大都先有画稿,然后再行琢制。这类作品讲究布局、意境、造型、工艺,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翠鹤鹿同春山子,清,高29.5厘米,长57.8厘米,宽19.5厘米。翠料局部呈青绿色,个别处翠色较深,用山料翠玉雕成,表面有染色。作品为山形,山上白云飘忽,泉水蜿蜒而下,小桥横跨溪流。一岸有古松两棵,松下双鹤,附近的竹丛以阴线刻就。另一岸为双鹿一立一卧。此为传统的鹤鹿同春图案。山子背面雕简单的山石、树木图案,并有较重的染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用图案表达吉祥寓意,这类图案被称为吉祥图案。在此作品中,松、鹤表示长寿,鹿示“禄”。此件作品图案设计的较为简单,并不精细,且纹饰薄而浅。作品对材料未做太多的剔除,设计中有保存材料之用意。
翠箫,清,长54厘米,径2.8厘米。翠质青绿。箫为竹节状,中空,侧面有音孔,一端有吹孔,佩黄绦和红穗。
台北故宫博物院((Taipei‘sNationalPalaceMuseum)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与文化艺术史博物馆,坐落在台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镇外双溪,始建于年,年夏落成,为中国宫殿式建筑,共4层,白墙绿瓦。
从乾隆三十三年到嘉庆二十二年(—)的近五十多年间,各地向朝廷进贡了左右件痕玉。同时,清廷的驻外大臣也购买一些进献乾隆帝。
清白玉双耳碗
全高4公分口径13.5公分底径6.5公分、玉质细白,雕工精美,抛光温润。器作一侈口浅腹的圆碗,底似圈足而平,雕一平展之四瓣花,宽而轻柔的花瓣,略带波纹起伏;围以良苕叶纹一周,两侧边又各琢一良苕叶,由下方向口缘延伸,叶尖向外卷折,垂以花苞形成二器耳。经核查乾隆三十五年()清高宗为此碗赋「咏痕都斯坦玉碗」一诗,并有诗序。(收录於《诗文集》御制诗三集卷86页30)宫中玉工将诗及诗序分别加琢於碗壁的两边。由诗句「形色双合相,磨砻了似无」可知,乾隆皇帝认为它的造形与色泽十分协调,花纹也修饰得细致而不见雕痕,是非常精致的作品,因而成为帝王的日常用器,碗心还琢有「乾隆御用」四字隶款。
清碧玉杓及盒
通长26.8公分通宽8.1公分、浅碧绿色玉,尚称光润。杓身椭圆而带尖,光素。杓柄琢平行三角形纹,柄端立雕一小花蕾。杓底加琢乾隆三十五年()御制诗四十字:掌非周玉府,攻自泰西瀛,绝胜舒州杓,何须力士铛。璞原误荆国,蕊特艳昌城,试问宜谁赠,应调傅说羹。并刻「乾隆庚寅春御题」七字及「比德」玺文一方。同一诗亦刻字泥金於宫中所配制之紫檀木盒的盒盖上方,盒盖周围还加刻了六位大臣所唱和的诗篇。经核查《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可知,该诗的诗题为「题痕都斯坦玉杓」,收录於御制诗三集卷86页25。、
清碧玉金丝盘
浅碧绿色玉,尚称温润,局部大片浅褐色。琢作椭圆形盘,盘心雕一平展的莲花,莲瓣尖且参差密集,花心镶嵌绕以金丝的红玻璃一粒。盘面及盘底沿周边琢花叶纹一圈;均以带茎叶之大花束规整地分布於器表,再穿插填饰以小花束;盘面沿边还嵌以金丝与红玻璃。呈现伊斯兰玉器特有之对称、华丽的装饰趣味。在盘面空白无纹之处,加琢了乾隆御制诗五十四字,及「乾隆乙未孟春御题」与「比德」、「朗润」二方玺文。经核查该诗「咏痕都斯坦绿玉盘」咏於乾隆四十年(),收录於御制诗四集卷28页8至9:量材为器匪琼英,工致讶难意想成,喀吗(诗注:回语以匠人为喀吗)匠能逞彼巧,专诸人或逊其精。(诗注:苏城玉人多居专诸巷)相金钉宝抚无迹,簇叶攒花视有情。每忆旅獒篇著训,摛吟还觉愧平生。由诗注可知,乾隆皇帝认为痕都斯坦的玉工的技术,是优於苏州专诸巷里的中国玉工。
清乾隆玉菊花洗
长13.9公分高3.8公分、玉洗的质地为闪玉,外形方中带圆,四角及左、右两侧饰镂空花一朵,器外壁浅浮朵花纹,外底则装饰著层层开展、井然排序的花瓣纹,一如盛开的菊花,而底心琢「乾隆御玩」款。这件玉器的特色,约略可以归纳为:一.大量花叶纹的运用;二.朵花的花心内嵌有红色料石;三.器壁极薄,薄到单面的纹样、款识在另一面清晰可见;而所以称为特点,是因为和中国传统玉器的风格大不相同,反而是较为近似「痕都斯坦」玉器。乾隆皇帝认为「痕都斯坦」玉器「制绝精巧」,苏州玉工是略逊一筹的,所谓「苏州专诸巷多玉工,然不如和阗美玉痕都斯坦玉工所制者,彼盖水磨所造,花叶分明,抚之却无痕迹」、「痕都斯坦玉杯一,…莹薄如纸,惟彼中匠能之,内地玉工谢弗及也」。而在帝王如此明确的表达其品鉴结果之下,中土的玉工也就尝试的去学习「痕都斯坦」玉器「叶簇见重层,刀斧浑无迹」、「抚外影瞻内,花擎叶反披」等特点。这件玉菊花洗就是此一新尝试下的成品。
清十八世纪痕都斯坦碧玉绳耳碗
高5.6公分长19.2公分、器外壁从口至底满装各式花叶纹外,圈足则设计成一盛开的花朵,而口沿的左侧亦高浮雕著一个花苞,可以手托之,稳定玉碗的拿取。把手则琢为绳索状,但一端却饰鸟首,是十分奇特的组合。
清碧玉壶
全高11.2公分口径17公分底径6.1公分、玉质,碧绿色。壶,直口,圆弧腹,矮圈足,一对耳朵形把手,管状细长流,平盖,盖钮作桃形。盖面中心浮雕一圆面,钮与圆面、圆面与盖面的交际,填饰金泥及赭色颜料。盖缘三处嵌金丝和红玻璃,作花草纹。把手镂雕莨苕叶纹。此壶纹饰富伊斯兰玉器风格。
清青玉八方盒
青玉。作八角形盖盒。全器以白玉、红玻璃、金丝嵌饰花纹,盖顶上的白玉钮,作花苞状。镶宝石及金丝绕边点缀,展现痕都斯坦装饰风格。
清碧玉盘
全高3.9公分口径24.7公分底径14.7公分、玉质,深碧绿色。盘,敞口,浅壁。盘心刻乾隆於辛卯年()所作之诗文隶款。此盘以锦袱包裹,藏於清宫。
清玉盒
通盖全高7.4公分径4.9公分、玉灰青色,底足有伤缺。器作筒形,附钮盖、平底,盖、器三处有贯耳,可以系绳,附结绳。全器琢叶纹,盖嵌红色玻璃四块。仿印度玉作风。
清白玉洗
玉质,白色。洗,口沿外翻,圆弧腹,器壁雕起伏状,有足,足琢为一朵盛开的四瓣花。器内壁刻有御制诗文。
清玉雕花盖碗
带盖高7.0公分口径10.9公分、玉质。侈口、深腹、浅圈足,附盖,盖顶捉手作花瓣形。全器浅浮雕番莲纹,器薄,盖与底心均饰朵花,仿北印度玉作风格。
蒙兀儿帝国蚌式盘
口横20.9公分口纵14公分、玉质。器作贝形,有耳二,底琢为六瓣花饰,系仿痕都斯坦玉器装饰作法。底旁有自贝顶延伸而来的细长叶纹.
清青玉鹰架
全长47公分架宽13.3公分最厚2.2公分、青玉,玉色泛白。全器为长柄,顶端横作一弯架。柄饰有纽丝纹及叶纹,分为三节,每节头尾以镶嵌铜丝及红玻璃饰花叶纹,已脱落。为痕都斯坦风格玉器。附绣花布套。
清青玉匙
青玉,有赭斑。杓面宽扁,作瓜棱状,杓尾端饰莨苕叶纹。柄分三节,雕纽丝纹。柄端琢莨苕花苞。为痕都斯坦风格玉器。附纸胎锦面器座与印花布套。
清青玉罐
青玉,有赭斑。两耳、圆鼓腹。两耳作立雕花苞,口沿及腹部下方浮雕有莨苕叶纹,器身以铜丝镶嵌碧玉,饰五瓣花叶纹。底足则为浮雕盛开之六瓣花。为痕都斯坦风格玉器。附束绳印花布套。
清青玉桃式盒
全高6.9公分长11.1公分宽10.1公分、碧玉,玉色泛灰,间有黑斑点。有盖,直壁、平底。器作几荷桃实形,盖钮作球形立雕花蕊,为盒上浮雕莨苕花叶的一部份,盒壁上则浮雕花朵卷叶式连续图案。为痕都斯坦风格玉器。附束绳印花布套,上有黄签
清青玉杓
青玉,有白绺及灰斑点。杓面扁平,杓基琢莨苕叶纹,柄细长饰纽丝纹,柄端立雕花苞。为痕都斯坦风格玉器。。附杓形木盒与绣花布套。木盒内外皆上彩,外壁为花叶图案,内壁只单著橘色漆,盒盖以金属钩与盒身相合。
清中晚期玉香炉
通高10.8公分宽18.5公分口径10.7公分足径8.0公分玉盖口径9.8公分、青玉泛灰。圆形炉身的两侧饰以双叶衬朵花带环式耳,这是一种融合痕都斯坦玉器风格的装饰手法。炉身的外壁则浅浮雕连枝花叶纹,而近足处及圈足上均饰花瓣纹。器盖以朵花形钮为中心,外围花瓣纹及连枝花叶纹。
清中晚期玉香瓶
高11.3公分口径3.3X2.6公分足径9.4X3.1公分、瓶身两侧饰以叶托花带环式耳,瓶身浅浮雕连枝花叶纹,而近足处及圈足上均饰花瓣纹。 明、清时香具的使用,流行将炉、瓶、盒组成一套,炉用以焚香;瓶用以插置铲、箸;盒则用以盛放香品。
清中晚期玉香盒
高4公分直径7.4公分足径4.2公分、扁圆形。盒盖以朵花为中心,外围连枝花叶纹一圈。盒身外壁亦饰连枝花叶纹。圈足则碾成十六瓣花形。
清痕都斯坦玉经架
长35.6公分宽21.2公分、全器镂雕花叶纹,外侧器表并浅浮雕出花心、叶脉等细节,经架上缘装饰一列冠式花边,典型的伊斯兰风格。此器开启状如英文字母「X」,回教清真寺内常以此置放可兰经。
清痕都斯坦玉剑柄
长12.7公分宽4.8公分、柄的尾端状似对生的两叶中夹一花苞,略向下坠的弧度,兼具美感与实用,掌握时十分顺手。器表装饰填金之莨苕纹,并镶嵌红、绿色料。
清玉莲瓣盘
径25公分高4.7公分、此盘,器呈二十四瓣花形,盘心琢一番莲,外壁浅浮雕茛苕叶一圈,而底部则装饰成一朵层层绽放的八瓣花,从形到纹、从里到外,花团锦簇,呈现一种细致甜美的气质。 本器的内壁则有中国玉工加琢的清高宗御制文,也就是前述的「天竺五印度考讹」的节录,全文收录在[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文二集二一卷二~五页。
清玉瓜瓣杯
器形如半剖的瓠瓜,以疏密匀称的波稜隔出瓜瓣;瓜蒂为柄,柄面并加饰花叶,而花心嵌有红色料石;底则浮雕一花朵,花瓣起伏有致、边缘微卷,生动写实。 杯内壁仍加琢了乾隆皇帝御制诗。
清玉羊头水盛
全高5.7公分宽12.5公分、外形似半只瓠瓜,口缘为曲折的花式,柄则雕成羊首,而器底琢一开展的朵花。纹饰选用如意云、双喜、太极与吉羊,具有浓厚的吉祥意味。本器的器腹较深,其功能是水盛或笔洗而非饮器。
清乾隆痕都斯坦玉双耳杯
闪玉质。器外壁琢乾隆三十五年()御制〈咏痕都斯坦白玉杯〉诗与跋。诗登录於《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御制诗三集90卷页31-32。诗跋一如现代器物图录说明的格式。首先,简述器的形制、纹饰,所谓「杯圆而椭,口四出,趺攒菊英,下围敷叶十二,左右长叶各一、上出及杯唇稍外偃,复有两花下垂、承以短叶、可以用执」。接著,点出玉杯「莹净,制薄如纸」的特色。最后,盛赞其器乃「良材巧琢,非中土玉工所能仿佛」。而高宗御制诗的内容,则是除了指出此杯为精巧绝伦的「痕都斯坦」玉器外,并强调此杯「不以饮醪以啜茗」,专为品茶之用。「痕都斯坦」乃地名,约在今日印度北部,而「痕都斯坦玉器」则是泛指「蒙兀儿玉器」及土耳其鄂图曼帝国所制者,由整理清宫的收藏可知,还是以前者的数量为多;质感为精。「蒙兀儿玉器」的特色,在於大量花叶纹的运用。除此之外,其晶莹、薄透的精致感最令乾隆皇帝折服,每每吟诗咏赞。
清乾隆痕都斯坦玉壶
闪玉质,甚为光润。敛口,硕腹,管状流,圈足、足径略小於口径,有把,有盖,桃形盖钮,腹部前后均有环。器身与器盖均以低垂的花朵为造形:中心似火焰状的纹样是花托,周缘排列整齐、略带弯弧的线条则是表现欲开未开的花瓣。器把则琢为花茎,把内镂雕叶片。全器散发一种柔美细致的风味。本器亦为外来的「痕都斯坦玉器」,如细分则属「蒙兀儿玉器」(JadeoftheMughals)。「蒙兀儿玉器」承袭中亚帖木儿帝国(TimuridEmpire)及波斯萨凡伟王朝(Safaviddynasty)的玉作传统,并吸收印度、中国及欧洲的造形、纹饰素材。而其华丽、细致的贵族气质深深吸引清高宗,由是,多少影响了当时的宫廷玉作,为中国玉器注入些许新的素材。
清痕都斯坦玉墨瓶笔室
玉质青中泛灰,然光泽清亮。器形甚为特殊,乃一有盖之圆瓶连一长直玉管。盖、肩及管的一端均琢出浮凸的花瓣纹,洋溢伊斯兰的风味。玉瓶腹部镌有清高宗三十三年()御制诗一首,此诗亦刻在清宫所配之木盒的盖顶上。此外,盒盖的四壁尚镌有刘统勋、刘纶、于敏中、王际华、曹文埴、彭元瑞、沈初、董诰等词臣的咏赞之文。高宗御制诗诗题为〈咏痕都斯坦玉墨瓶笔室〉,而诗序则以「制出回中珍储席上」起首,均明确的指出此件玉器系西域所制的文房用品。此外,诗注内还特别提及「中土聚毫为笔;外域削木供书」,除了是解释玉管的孔径窄小却仍能置笔的原因之外,也是再次强调「其来万里而遥」的特殊性。乾隆皇帝时有召唤大臣共赏宫廷收藏,并一同为之赋诗吟咏的情形。就玉器类稍做整理而约略可知,体积庞大具有堂皇气派者,常是君臣文会的要角,例如,高宗便曾在重华宫中,为三十四年()完成的大型「九龙玉瓮」茶宴廷臣及翰林。还有一些足以宣扬国威的朝贡之器,亦是乾隆皇帝好与词臣同赏的,如「痕都斯坦」玉器。「痕都斯坦」即Hindustan之译音,乃一地名,其地处现在的印度北部,曾隶属蒙兀儿帝国的势力范围。当地所制玉器华丽细腻、风格独具,艺术史名之为「蒙兀儿玉器」。同时,土耳其半岛的鄂图曼帝国亦有玉器工艺,风格近似,然精美不逮。十八世纪盛清之际,二者皆经过新疆东传至清廷,高宗统称为痕都斯坦玉器。蒙兀儿及鄂图曼帝国王室均信仰回教,痕都斯坦玉器遂洋溢伊斯兰风。此类玉器擅以纯净之玉色搭配繁复层叠的花叶纹,光洁丰美;有时器表镶嵌金丝及各色宝石,灿烂华丽;部份作品并追求薄可透纹的效果,精巧细致,清高宗甚为喜好,常咏赞其「制绝精巧」。
清痕都斯坦玉莲瓣大盘
全高3.5公分宽32.3公分、玉盘色泽青绿中泛灰,直径高达32.2公分,形如盛开的花朵,中心则浅浮著小小的朵花纹,是杂揉了厚实质感与细致作工於一体的作品。这件玉盘是当时镇守伊犁的将军伊勒图进贡的「痕都斯坦」玉器,尺寸颇为气派堂皇。对於乾隆皇帝而言,此盘可谓是「西陲大功告成、回疆新入版图」这项丰功伟业具体而微的呈现,很合於他志得意满的心态。因此,除了盘心有御制诗外,外壁则有刘统勋、刘纶、于敏中、董邦达、王际华、钱维城、曹文埴、彭元瑞、沈初、董诰等人的唱和之作,表示乾隆皇帝也曾经将此盘向大臣们展示。除了与廷臣及内廷翰林共赏玉器,乾隆皇帝也与造办处的役匠共赏。若比较君臣联句与前述「玉杯记」的内容,以探究高宗的心态:前者多在夸耀皇权与功业,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而后者则除了表现出清高宗想了解文物的种种之外,亦时有道德上的反省,更看到他对工匠不吝赞赏的气度,或许这才是乾隆皇帝对文化的关怀面。盘心御制「咏痕都斯坦满尺玉盘」诗文曰:考工未藉玉人为,万里从风贡自驰。巧匠由来琢喀马,金神曾是守重池。规圆外复出瓜瓣,尺满中仍结菃蕤。不宝华嚣宝献善,王孙圉语廑吾恩。
清青灰玉碗
高5.6公分口径13.5公分足径6.2公分口缘下三分之一处壁厚0.3公分、青灰色玉。圆碗,侈口,口缘略向外卷,高圈足。口缘及器腹下方各有弦纹一周。外壁加琢乾隆二十一年()御制诗四十字、「乾隆御题」四字及「德充符」玺文一方。经核查该诗收录於《清高宗诗文全集》御制诗二集,卷65页18。原文中还附有诗注五十二字。兹抄录於下:回部叶尔奇木哈什哈尔初役属於准噶尔,为所拘絷,因我大军戡定伊犁始释之,令归所部。其长伯克和卓,遣使求内属,此其所贡也。由诗注及其它清史资料可知,当时南疆叶尔奇木(叶尔羌,即今之叶城)、哈什哈尔(喀什喀尔,即今之喀什)的回部领袖大小和卓木兄弟,正被准部拘絷於北疆的伊犁,乾隆二十年()清军讨伐伊犁成功,释放二人,并令大和卓木回到南疆。次年大和卓木遣使求内属,并呈贡这件玉碗,据考证此玉碗可能与回族贵族女子香妃同时入宫。这件厚实、素朴,且抛光并不细润的玉碗,造形与游牧民族用以喝奶茶的「奶子碗」十分相近,应是十八世纪回部贵族使用的玉制容器
清青灰玉莲瓣大盘
青灰玉质。盘甚厚大,雕作平展的二十四瓣莲花式,盘心又雕一番莲,莲瓣尖且参差密集;盘底雕一盛开的花朵,铺陈著三重各八片宽而柔美的花瓣;外圈围绕一周良苕叶纹。内壁雕清高宗的〈天竺五印度考讹〉一文。经考证可知,此盘与另一尺寸稍异,而器形、纹饰相似的玉盘,在乾隆三十三年()同时入贡,为此清高宗赋「题痕都斯坦双玉盘」一诗,并撰〈天竺五印度考讹〉一文(分别收录於御制诗三集卷69页2,以及御制文二集卷21页2至5),还令宫中玉工将诗及文分别加琢於二盘之内壁。在御制文中清高宗详考自回部叶尔羌向西南方向的北印度地区,正确的译音应为「痕都斯坦」。当时北印度正属蒙兀儿帝国(MughalEmpire,-),王室信奉伊斯兰教,融合中亚、中国、欧洲、波斯与印度本土的艺术传统,创作了精美的玉雕工艺。这对玉盘是首批入贡至清廷的蒙兀儿玉器,由於高宗的赏识与对「痕都斯坦」一词的考定,引起日后此类玉器的大量入贡。
清青玉罐
青玉,玉色泛绿带有白斑。附盖,短颈,圆腹,有圈足,下以平盘承之。盘作花瓣口,盖钮作花苞立雕,盖面、颈、腹部下方以浅浮雕饰叶纹,腹中央为平展八瓣花。为土耳其风格玉器。附束绳绣花布套。
鄂图曼帝国雕花盖罐
清青玉罐2全高10.4公分带盖高13.5公分口径5.5公分足径4公分、青玉,玉色泛灰。附盖,口稍外撇,长颈,圆腹,。盖钮作花苞立雕。全器外壁浮雕莨苕花叶纹,底足为浅浮雕平展八瓣花。为痕都斯坦风格玉器。附束绳绣花布套。
新疆回部花式双柄香薰
青玉,玉色泛白带赭斑。附盖,撇口、两活环耳、斜壁,有圈足。盖钮和耳皆做立雕莨苕花叶,二耳花心并嵌有红玻璃。盖面饰有直棱纹花瓣三片,并镂雕莨苕花叶。口沿雕作花瓣形,圈足内并作平展四瓣花。此件虽为痕都斯坦玉器,但可见受中国玉器造形影响之处。附束绳绣花布套。
鄂图曼帝国满雕圆碗
青玉,玉色泛黄,有灰斑。弧形壁,有圈足。碗壁以减地浅浮雕饰有几何花叶纹带,圈足内则饰平展重瓣花。壁薄可透光。为痕都斯坦风格玉器。附束绳绣花布套。
清碧玉双耳洗
全高3.9公分口径12.0公分底径6.2公分、碧玉。口向外撇,矮圈足,双耳,琢作莨苕花苞、莨苕叶,器分六瓣。外壁浅浮雕花叶,底琢饰一朵盛开的花,属北印度风拾的玉雕作品。内壁刻乾隆七言诗一首,款题「乾隆嵗在己酉季春三月中澣御题」,下接「古香」、「太王卜」两钤印。附木盒
清玉盒
全高4.2公分口径8.8公分底径8.8公分、玉质。圆盒,直壁,平底,附盖。盖面和腹壁琢满花草纹,盖顶中央嵌一颗红宝石,为仿痕都斯坦玉器作风。底中央刻有「乾隆御用」四字隶书。附木盒
蒙兀儿帝国带镶嵌圆腹大罐
全高24公分宽14.5公分、青色玉。口向外敞,口有五孔,直颈,硕腹,底接镀金座。颈雕花瓣纹,腹镶嵌红色宝石作六角形之连续花纹及两个衔环兽首。底座嵌饰绿松石。应为痕都斯坦风格的作品。
印度蒙兀儿帝国雕玉碗
此器是以银质内胎外包镂雕的玉片,构成一高足大碗。银质内胎上,以卯丁钉上七片可能是鎏金的雕花银片,一片较大的正圆形钉于碗心,其余六片菱形金属片钉於碗内壁。银质碗心外,以染成橘色与绿色的镂雕花叶纹玉片包裹而成,因年代久远,局部有残缺;外侈的高圈足也以染成绿色的玉琢制。花叶纹玉片及金属胎等都是典型蒙兀儿帝国时期印度的作品
印度蒙兀儿帝国白玉碗
全高7.8公分口径16.7公分底径8.05公分、玉质,色白润略带灰。侈口微撇,深弧壁,圈足,双耳雕作下垂蓓蕾。口沿与器腹下方各琢莨苕叶纹一周,器底琢复瓣多层朵花。器身琢乾隆御制诗,咏赞印度玉佳工良,款属「乾隆辛丑御题」,并有「会心不远」、「德充符」二印
蒙兀儿帝国平口花蕾形双柄碗
全高6.4公分口径14.3公分足径6.75公分、玉质,器薄,色灰白。侈口、深弧壁、圈足,以花苞枝叶为耳。全器仿印度玉作风,外壁中央饰花叶纹,上下一圈叶纹。外底心饰朵花。器内壁琢清高宗御制诗文。
青玉两耳嵌宝盖碗
全高9.7公分口径12.9公分底径6.7公分、玉质,绿色。碗,直口,圆腹,双耳,带盖。盖面及腹外壁以金丝围轮廓,白色、深绿色玉,及红玻璃嵌饰花叶纹。双耳雕成花叶形,并各嵌一朵红玻璃和白玉组成的花。碗心刻有「乾隆御用」四字楷款,盖内中心刻有「子孙永宝」四字楷款。
内容源自网络
商业合作合作联系:客服吃喝玩乐北京城
北京城的吃喝玩乐购,中科白癜风公认好口碑医院江西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