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专访他用五彩斑斓的佛,震撼了世界

ShambalaOfModernTimes(现代香巴拉),贡嘎嘉措

限量艺术微喷(ap/10-5)、金银箔,×cm年创作,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展出作品

醍醐艺术中心(上海)

●●●

作为当今世界最知名的藏族艺术家,贡嘎嘉措的人生从未背离时代,他的作品因而影响时代。

红色年代里,他梦想当雷锋;启蒙痛苦中,他向传统寻根。和他一同走向西方的人有很多,像他一样令世界着迷的却没几个——过去10年,他用万千贴纸架起一座独特的桥梁,沟通东西方——这恰好踩准了全球化的脉搏,荣誉接踵而至。

拒绝孤芳自赏,却又保持超脱观察,这令贡嘎嘉措成为那种最棒的访谈对象。这个夏天,他回到拉萨,用最真诚的方式对醍醐君谈论了过去,我们相信,这段迄今为止对贡嘎嘉措最深入的访谈有助于所有人理解当下和未来。

回到拉萨

次祈祷,贡嘎嘉措

粘贴画、手工纸、加塑胶板,60×60cm

“心坛城”——曼陀罗主题当代艺术展参展作品

走进甜茶馆,你很难错过55岁的贡嘎嘉措。

浅色礼帽盖住了略微泛白的头发,合身的衬衫、马甲显示着西方经历与英籍身份,属于拉萨的颧骨却未曾改变,正如他夹杂着英语短句的藏文。

今年夏天,贡嘎嘉措带着家人回到拉萨,与亲友们团聚,并在两个月的逗留期间迅速回归西藏艺术圈——创作新作品、参加“心坛城”当代艺术展。

他如同凯旋般获得热烈欢迎,在西藏念者实验艺术空间举办的讲座人气爆棚,所有人都想知道,在过去10多年中,这个拉萨人究竟如何打开了西方艺术圈的大门?

贡嘎嘉措

对于喧闹的甜茶馆,贡嘎嘉措并不陌生。30年前,正是在这样的地方,他和同伴们连续举办了三届“甜茶馆画派”展览。

在人头攒动的传统场所里展示西藏当代艺术!这种疯狂的念头让那批年轻人激动不已——也确实获得了成功,连体制内的领导都为他们喝彩。

那是个梦想遍地开花的时代,“85新潮”的势力席卷了全国,生于60年代初的年轻人在学习西方哲学和先锋艺术后,急切地要把文艺从意识形态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30年后,虽然眉眼间的桀骜已淡,眼前的贡嘎嘉措看起来淡然、内敛,这场革命般的行动仍令他一想起来就心潮澎湃。

贡嘎嘉措(左)与艺术家昂桑

年第三届“甜茶馆画派”展览

至少在两方面,“甜茶馆画派”应被载入史册:

这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由艺术家自发组织的团体。作为组织者的贡嘎嘉措从那时起就一直走在西藏当代艺术的最前列。

同时,对先锋艺术和传统语境的巧妙连接,升华为一种哲学,至今是他艺术风格的关键,令他成为第一位入选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作品被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藏族艺术家。

●●●

启蒙之痛

这种对矛盾性的迷恋,源自他所经历的多次转变。

年,大学二年级的贡嘎嘉措回到拉萨,惊愕不已——所有寺庙都恢复了开放,奶奶家竟供起了佛龛,点起了香——要知道,在此之前,宗教从未进入他的生活,长期被斥为迷信。

对西藏而言,那是无比重要的一年。宗教恢复了秩序,僧人重拾了尊严,大量描述这一刻的作品成为经典。

汽车上的康巴,裴庄欣

布面油画,

描述外藏区藏民重返拉萨朝圣的场景

然而对一个年轻人来说,转变来得如此剧烈,实在猝不及防。“上大学之前,我是个很红的人,一直想做雷锋叔叔”,贡嘎嘉措回忆说,“It’snotjoking.Iwasreallyserious.(不是说笑,我那会儿很认真。)”

看到宗教氛围骤然浓厚,他甚至本能地有所抵触。

再回到北京,矛盾也如影随形。相比拉萨,上世纪80年代的北京高度开放,能看到各种各样的译制片,大学里的讲座也特别多,不少学者从国外带回来幻灯片,介绍西方当代艺术的发展。

香格里拉,贡嘎嘉措

综合媒介拼贴于铝制蜂窝结构板,76×76cm

可学校的正规教育却远未更新,贡嘎嘉措在中央民族大学学的是中国画,课堂上,老师仍循规蹈矩地讲解手法、笔墨。

无处不在的温差,令贡嘎嘉措的后两年大学生活苦闷不已。新的信息、思潮不仅与他自幼接受的教育冲突,更与学校的保守教育有巨大差异。

“在国外的话,你可以请教授们帮你分析,排解一下苦闷;我们那时候不行,我一直在自己琢磨,好像有两个东西在打架。”

启蒙的痛苦?

“我想是的。”

●●●

深刻焦虑

《MyIdentity》系列,贡嘎嘉措

观念摄影,年

和同龄人一样,他在痛苦中首先转向了哲学。读了不少书,黑格尔、萨特、叔本华,最喜欢的是叔本华,谈人性中的宗教性,深刻而又富有现实意义。

他将那段时光比喻为一个揣着钱走进商店的孩子,看到无数糖果,无法自矜。然而,源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浪漫主义或存在主义,只带来了更强的撕裂感,甚至感觉找不到身份认同。

《MyIdentity》系列,贡嘎嘉措

观念摄影,年

那种深刻的焦虑后来反映在一组名为《MyIdentity》的作品中。贡嘎嘉措穿上不同的服装、在不同的场景布设中,表达对不同身份属性的思索;这组观念摄影也成为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更直接的焦虑出现在他大学毕业回到拉萨后。贡嘎嘉措发现,大学4年里学到的国画技法,并不适用于西藏——国画多是青山绿水,但当时的拉萨尽是沙地,国画无法描绘出这里的风景。

《MyIdentity》系列,贡嘎嘉措

观念摄影,年

如果说身份的焦虑属于深夜,那这种职业的焦虑则占据白昼。为了适应新的创作环境,贡嘎嘉措一边在西藏大学教书,一边重新开始写生,就像10年前那样。

当时,初中才刚毕业的贡嘎嘉措考上了大型展览“农奴愤”的讲解员,课余在西藏展览馆讲解期间,他认识了一大批重要艺术家,包括韩书力。

错位的曼陀罗,韩书力

布面重彩,80×cm

“心坛城”——曼陀罗主题当代艺术展参展作品

“当时非常崇拜韩书力,他的声誉是非常高的。展览馆的人都说,那个汉族画家是除了画画之外什么都不要的人。”贡嘎嘉措回忆说,韩书力的布面绘画佛像启发、影响了一批艺术家,很多人都在模仿,但真正能像韩那样突出“神性”的并不多。

“甜茶馆画派”展览期间艺术家聚会

最右为贡嘎嘉措

于是,贡嘎嘉措常跟着艺术家们外出画速写,扎实的线条功底是他考上中国画专业的重要因素;10年后,在人生的灰暗时刻,写生再一次为他点亮前路,他逐渐在西藏风景中找到了“神性”。

“神性,我觉得是一种天赋的东西,教不出来的”,他回忆说,“我觉得我抓住了一种内地风景里没有的神性。”

那时的贡嘎嘉措,常面对醍醐艺术中心(拉萨)对面的这座山写生

与此同时,越是了解这种“神性”,越是令贡嘎嘉措对自己的身份好奇。年,贡嘎嘉措离开拉萨,前往印度,“当时很焦虑、痛苦,希望了解藏族传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80年代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就是寻根,对我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

寻根之旅

4年中,贡嘎嘉措学习画唐卡、了解度量经(传统唐卡的比例规范),开始了关于传统的更深层次思考。

他直言,学习唐卡的过程是一次CulturalShock(文化冲击)——并非真的要成为唐卡画师,只是想寻找传承,实际操作中却发现了更多。

他一度试图打破佛像的既有法则,创造新的佛的形象,最终却发现,这些比例是一种人类审美的沉淀,十多个世纪、无数工匠和艺术家实践的总结。

“如果你仔细琢磨度量经,会发现有很多现代元素在里面,比如构图、色彩的配置,比如用金勾线把整个画面统一到一起,现代画常需要这些技巧”,贡嘎嘉措尝试用一种全新的目光打量藏族传统,“我们甚至可以把它跟西方的黄金分割率比较——可能是关于永恒的美的指示。”

BuddhaInOurTimes,贡嘎嘉措

限量版艺术微喷、金银箔,70×56cm

这段旅途,对贡嘎嘉措至关重要。他不仅掌握了传统元素,能够熟练地运用于他的当代艺术作品,更建立了他独特艺术观念的雏形。

他看到身边不少学习唐卡的人,常在绘制主尊时缺乏耐心,却在画一些写实的小狗、小猫时充满热情;他意识到,过去的自己,在创作中过于紧张,反而不喜欢自己的作品,只有做得好玩,才会越来越想做,“Yougottabemoreplayful(你应该弄得更好玩儿一些)。这点上,搞中国画水墨的人做得很好,把乐趣和玩儿的因素都放在里面了。”

就在贡嘎嘉措走近传统的同时,包括陈丹青、徐冰、谷文达、张洹在内的一大批中国艺术家都先后来到西方,与老一辈画家们不同,他们体内都活跃着不安分的因子,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他们实验性的作品,恰好符合西方人直观的符号性视觉经验和概念性的知识判断,很快在西方艺术界打开了局面。

等到贡嘎嘉措前往英国时,西方世界已准备好了迎接这位天才的藏族艺术家,但他仍有一段崎岖的路要走。

●●●

来到西方

“回头来看,我是一个不太安分的人,不愿意在一个地方呆太久。”

贡嘎嘉措似乎从不介意动荡。在印度的这番寻根后,他申请到了英国奖学金,第一次来到了西方世界,开始在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学习。

这一次的转变远超以往。生活上自然不易,他当过钟点工,甚至还在切尔西的球场当过维持观众秩序的安保——全场面对观众,只能用余光瞥见球员和球。

艺术上也需适应。在伦敦看到了各种现当代作品后,有段时间他甚至觉得自己已经不会画画了。

SummerBuddha,贡嘎嘉措

限量版艺术微喷、金银箔,86×71cm

更剧烈的冲击是观念。在一篇为《周末画报》撰写的专栏中,贡嘎嘉措回忆起一次受邀参与朋友生日派对的经历。

“那时我的英文还不足以和别人交流,又担心擅自离去会显得不礼貌,最终不得不在房内徘徊来打发时间……我便游荡到了一间浴室,发现了一尊佛像雕塑举着门的把手。”

最初一刹那,这位初到英国的拉萨人愕然、伤感——在家乡,佛像总是出现在需要仰视的位置:佛龛内或庙宇中——他花了很长时间去习惯这种现象,并逐渐认识到,“西方人如何用自己创造的方法去关联佛祖以及所有的东方文化”;甚至慢慢领会了其中的幽默。

他自问:佛像放在浴室地面上,有什么不可以呢?毕竟,佛教文化在西方依旧传达着它所蕴含的的价值观念——佛像不管在哪,都提示着佛祖传授的智慧。

年,贡嘎嘉措与刘卓泉联手,在北京举办展览“千重界”

当时有位英国朋友曾告诫,如果贡嘎嘉措想在英国生存,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传统的西藏绘画,二是政治化。

“现在回头看,这两条路我都没有走。”

长达三四年时间里,贡嘎嘉措都闷在东伦敦的工作室里,闭门创作他所熟悉的、散发神性的西藏题材,画得辛苦,却并不满意。

直到有一天,仿佛顿悟,他突然问自己,为何关起门来,画这些在英国完全不存在的东西?为什么不走出门去,体会、感受、融入这座如此丰富、多元的城市?

自此开始,他以一种更为轻松、有趣的状态,融入伦敦,并很快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语汇。

●●●

拼贴风潮

有个出自佛经的成语,用来总结贡嘎嘉措的道路最为合适——“功不唐捐”——正是基于对自身传统和西方视角的深入理解,贡嘎嘉措创造了他标志性的“拼贴(Sticker)画”风格。

乍一看,这种风格的创立很是偶然。年的一个晚上,在英国上中学的女儿把作业本带回家,贡嘎嘉措发现,上面贴满了各式各样的贴纸。

那是他头一次接触这种素材,他很快发现,贴纸在西方流行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也代表著年轻人的反叛精神和工业文化。

对当时的贡嘎嘉措而言,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让他源自东方的作品与西方世界接轨,贴纸提供了新的可能。

这种素材天生使人亲近,又不乏深意:我们身处的世界早就被各种文化、各种符号所包围,这是人的当下,亦是佛的当下。当这些符号和logo包围我们,智慧的头脑不会迷失,而会在其中找到如这贴纸般包罗万象的“八万四千法门”。

Buddha

hotmail,贡嘎嘉措

丝网印刷、综合材料,83×65cm

对比他年创作的《Buddha

hotmail》与后来的作品,人们能够清楚看到这种风格的形成与演进。

在这幅作品中,贡嘎嘉措初步尝试与西方艺术接轨,只做了佛像的头部,还把当时能找到的所有贴纸都用进去了——主要都是迪士尼卡通元素。

“在我们藏族的观念里面,‘佛’是非常庄重、严肃的存在,我正是希望打破这一点,希望‘佛’可以变得更加有趣一些,去掉浓重的宗教性,延伸到一种流行文化。”贡嘎嘉措后来对醍醐回忆说。

这种尝试自有其乐趣,很快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

每到一个地方,贡嘎嘉措第一件事就是打听哪能买到当地贴纸,还不断网购贴纸——这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嗜好——他因此收集了十几万张来自各个国家的贴纸,甚至自己设计过一批贴纸。

DissectedBuddha,贡嘎嘉措

综合媒介拼贴于手工纸,x.9cm

那是中国当代艺术狂飙突进、最受世界追捧的年代。年5月,后来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代表人物的曾梵志首次取得百万美元的拍卖成绩,年更以单幅作品万美元的价格刷新了拍卖纪录。贾蔼力等一批年轻艺术家的身价亦水涨船高。

中国自身的经济也在高歌猛进,当代艺术随之疯狂发展。

贡嘎嘉措非常欣赏的艺术家张洹年回到国内,放弃曾令他声名大噪的行为艺术,开始做香灰佛系列作品,他谈论起那些年时说:“全球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个时期这么特别。经济没有经过像欧美国家那样的长时间积累,都是新钱。而艺术这块也呈现出乱、膨胀的局面。”

贡嘎嘉措恰好赶上了这轮热潮。他的“拼贴画”风格迅速成熟——变得日益复杂的同时,却并未丢失趣味——这些眼花缭乱的作品奠定了他作为藏族当代艺术家代表人物的地位。

年,他受邀作为首位藏族艺术家,参加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展出作品《ShambalaofModernTimes》(见文初)广受好评;年,久负盛誉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佛像的传统与转变”展览,也选取了他的作品《DissectedBuddha》参展。

《DissectedBuddha》作品细节

●●●

何时佛非佛?

这些作品在为贡嘎嘉措积累巨大声望的同时,也难免带来一些非议。

最初是在facebook,尤其是他做了一组没有头的佛像时,不少人质疑,这是对佛的不敬。

无题,贡嘎嘉措

彩色贴纸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在英国,贴纸被部分人认为是垃圾——至少过于商业——有老外佛教徒觉得,这样做有点玷污佛,把佛弄的太“cheap”(廉价)。

怎样面对这种批评?

“我觉得他们没有理解我的初衷。我只是用那个形状、那个轮廓,没有想把我的作品提升到那种宗教绘画的功能”,贡嘎解释说,“尤其是释迦牟尼佛,我认为那是一个最最漂亮,最最完整的造型。”

一定程度上,贡嘎嘉措的作品似乎正是要挑战保守、僵化的思维。

“艺术家应该自由运用佛像的形式,就像运用一块画布”,贡嘎嘉措对大都会博物馆的策展人陈述理念时说,“佛的形状并不等同于佛。”

他的观点显然获得了大都会这一顶级艺术机构的认同。策展人在







































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二甲基甲酰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suns.com/tljs/21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