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386025.html
三官场村
荔枝古道上的一颗璀璨珍珠
万源市河口镇(原秦河乡)三官场村,曾经荔枝道贯穿南北,商贾繁荣,达官显贵。如今农耕文化保存完好,墓葬文化耐人寻味,传统院落交相辉映。这里依山傍水,空气清新,农田遍布,环境清爽,河流横贯,绿树遍布。三官场村犹如洒落在荔枝古道上熠熠生辉的一颗珍珠,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
三官场地名由来的传说
三官场村位于河口镇(原秦河乡)西北处,幅员面积10平方公里,多人,最高海拔米,最低海拔米,耕地面积亩,林地面积亩,一个典型山区农业村。
三官,百度有多种说法,一是指古代三种官职的合称,如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以及军队中执掌鼓、金、旗以发布军令的官,管理农、商、工的田师、市师、器师等。二是指道教所奉的天官、地官、水官三种神,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是指人体的口、目、耳三种器官。而三官场得名,有三则传说,虽说与官职关系不大,但与传说有关。
其一,三官场村居民有蒲、王、朱三个大姓,三官场场市为三个大姓地域交汇处,相传这三个姓氏的家族里在清中期每个家族里都出了一名较大的官员,这三名官员分别牵头,团结族人,三个姓氏之间相互往来,并在三大姓地域交汇处渐兴场市,最后场市得名“三官场”。
其二,相传刘备大军曾到过今三官场村建库楼、筹兵粮。当地人感念刘备、关羽、张飞三位官爷“桃园三结义”,曾建“三官庙”。因为庙宇香火旺盛,渐兴场市,三官场之名由此确立。
其三,相传三官场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三县交汇处,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隶属于不同的县域,在地理、交通、军事等方面处于重要的关口上,三官场实为“三关场”之讹传。
贯通南北的荔枝古道
荔枝古道南起涪州(今重庆涪陵),经万源等地,最终到达长安(今西安)。荔枝古道经义庄坪嘉佑寺、渡马板滩,进入三官场,在花山设有驿站,在三官场境内达10多公里。当地老人讲,几十年前,他们都曾沿着此驿道前往陕西镇巴县卖茶叶,买回盐巴。荔枝古道后来成为老百姓的盐茶商道。而今,驿站旧址、路碑依稀可循,在一座清代古墓的一副墓联中“存古道”三个大字清晰可见,另一座清代古墓的八行诗句中,有一句为“霁月光风怀古道”,当地墓联和古诗为荔枝古道又添一份佐证。在三官场,如今还可见蜿蜒曲折,高低错落驿道,以及被时光打磨而成灰褐色的石板,这都仿佛在向世人述说它这位“长者”的“德高望重”,以及它与三官场的跨越千余年的“恋情”。
三官场村里的荔枝古道上,有高皇观和洞洞店两处幺店子。高皇观为全木结构建筑,80平方米左右。距洞洞店不远处,也是客栈,现已无人居住,房屋目前保存完好,但院坝里已荒草遍地。洞洞店占地80余平方米,客厅为全木结构青瓦屋顶建筑,厨房为厚土墙结构,属典型的川东古民居特色,客厅正门横梁上画有五只蝙蝠,颜色经久未退,五蝠寓意五福。作为涪州通往长安城的必经之路,这里在古时是一家客栈,来来往往的背二哥常在这里吃住。“晚上住的人多的时候,外面坝坝头都睡满了人”,住在这里七十多岁的杨秀成听他的爷爷讲。在高速公路开通之前,这里的生意还非常红火,随着后来高速公路的开通,这段古道才无人行走,餐旅生意才停了下来。关于洞洞店的建筑年代,杨秀成只知道他上面已经住了七八辈人,具体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就无从考证了;而洞洞店名字的来历,更是无人能够讲清。
相互映衬的传统村落
三官场村居民一直在龟背平坝里生息,在龙脊与凤体庇佑下的缓坡上繁衍,在给杨贵妃运送荔枝的官道旁将家族壮大。这里的房屋与田园依山傍水,与天合一,充分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据当地清代碑文记载,早在宋代就有向氏、李氏等入川居住,后落脚三官场,历经兵燓,残存甚少。后蒲氏家族于元末明初迁来此地,世代生息繁衍,日渐壮大,明中后期家族内因出大官而极为兴盛,家园建设初具规模,王氏、朱氏的加入让彼此之间相互竞争与促进,三官场村在清中期设场,十分繁盛。
三官场传统院落众多,80%以上为古民居,其中,以三合院、四合院居多。由三大聚居院落构成,核心区域达4平方公里,完整保存40处四合院,以大屋基、库楼湾、李家河这三处聚居院落为典型代表,这三处院落相隔不远,互相映衬。 大屋基为蒲氏家族聚居地,系明末曾任荆州的布政使蒲一桐所建。建筑均为木质结构老宅,其中十余间房屋排成一字型,几步大石梯下去,朝门口及两个并列四合院,三个口字组成一个品字,寓意一品当朝。院内议事厅、上马台一应俱全。蒲一桐任上贪污被发现在大屋基堂屋里吞金自杀。蒲一桐自杀时,所建房屋也毁于大火。后来,族人按当年格局重建,沿袭至今。大院内有一棵参天核桃树,盛夏夜村民相聚于下摆龙门阵,庆丰收,成为一景。在大屋基一品当朝院落里,还流传着七檬分支的动人的故事。蒲氏家族从明代聚居这里,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到明朝蒲氏第七代,蒲恩生了七个儿子,一日,他领着七个儿子到大院旁种下七株檬子树,寓意萌芽生子。后七兄弟有的远离家乡,有的留在当地,各自分散;而数百年来,这七株檬子树互荫成林,姿态万千。
蒲延芳宅为穿斗式歇山顶木结构四合院,两百年左右历史,保存完好。院前六步排马梯,寓意生老病死苦生,朝门口呈外八字形,八寓意发。门上方挂有一巨匾,宽3米,高1米,上书五世同堂,贴金粉,牌匾上中间有一金印,刻四川太平县儒学正堂官防记,金印下方书小字。蒲延芳九十大寿时,蒲家五世都存,一百余人且未分家,其乐融融,其族下请时任太平县儒学教谕赵昌熙题字,送了他这块匾。踏入院子,踩在印盒石上,登上高阶沿,光绪年间寿比南山牌匾挂堂屋门楣上,两边刻“文革”时期门联“毛主席万寿无疆、红太阳千秋永照”,左右墙壁上分别刻书“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几个大字。窗花及柱头下的磉礅雕刻精致,生动灵活。
库楼湾院落由九个四合院成群连在一起,均为清代建筑,木质结构,代表四合院为朱椟明府。朱椟明为六品衔州同候补直隶分州。朱椟明府内院门口上方有一块旨抚民府的火焰竖匾,院内有节贞寿永、节寿双高、节寿荣封、裕后光前四块牌匾。“文化大革命”中,五块牌匾被藏于猪圈才得以保存下来。堂屋门板上有两位官员彩像,颜色如初,保存完好。院前有棵古柏树,为朱椟明亲手所栽。
李家河院落群由六个院子连在一起,周围布满怪石,院前成片梯田。这里的王化成老宅是三官场最大气、最辉煌的传统院落,为三合院,建于民国初期,建筑明显比周围其它民居高大,正门堂屋为三开六扇大门,四个窗花镂空,堂屋内置神龛,彩色浮雕猛兽,一块三槐遗风老牌匾,屋顶五根横梁均施彩绘,八根木柱构成三边穿廊宽阔平整,六个磉礅,镂空雕龙,深浮雕戏曲人物及花草,八仙桌、床榻家具全用精雕,做工极为考究。可惜的是,年一场大火,王化成老宅烧得一无所有。
大气豪华的座座古墓
三官场村内,古墓达三十多座,座座豪华、大气,雕刻精美,尤以蒲永芳墓、蒲官芳蒲武元父子墓、朱椟明墓、蒲文元墓等最为典型,墓室及周围有人物、战场、石莲花、石狮子等种类繁多的镂空雕刻饰物,极尽奢华。这些当地乡绅墓冢,见证了荔枝古道的兴衰。
蒲永芳墓位于山中一个叫鹿啃土的地穴处,百余工匠耗时三年,于清朝光绪甲午年()建成,因古墓彩绘亮丽、规模较大,当地俗称“花山”。荔枝古道经此墓前,墓旁曾有驿店,来往商人吃住于此,见此风水宝地与花山,争相谈论,花山作为一个明显标志渐而成为地名。该墓有穿斗式歇山顶木结构瓦房以遮盖风雨。墓系一夫三妇四人合葬土塚墓,土塚长5米,宽4米;塚前建四柱三开间三重檐石质仿木结构庑殿顶碑楼,通宽3.5米,高3.5米,主楼设龛,雕墓主生前形象,坊间深浮雕文官武将;碑楼彩绘以红色为主,蓝色为辅,主题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前有须弥座四角攒尖顶碑亭一座,高4.5米,正面檐柱刻二十四孝图,额坊雕双狮,亭内阴刻记载墓主生前品性德行及家谱渊源。此墓风水极好,墓后方一道细长的山梁如同一条长龙静卧,墓前方土石隆起,为胎元结处,字库石塔高耸,可保族人文风蔚起,此是其一。其二,墓后竖着的三包寨与左右横斜的元顶寨和茅顶寨相衔接,犹如一只巨大蝙蝠朝古墓展翅腾飞;站在茅顶寨,眼观三包寨,地形如梅花鹿,头朝古墓;三包寨上三个土包突兀,好似三个仙桃,惟妙惟肖。蝠亦“福”,鹿为“禄”,仙桃即“寿”桃,墓主人“福、禄、寿”三星高照,生前活得滋润,死后亦能长眠也。
蒲永芳墓瓦屋墙壁上曾留有三首民国时期国民党军人的诗,字迹虽有脱落,但当地老人都能记全。这三首诗描写了在万源保卫战中,川军兵士急切盼望结束战争,早日回家团聚的心情。
第一首:今岁打仗到此行,元毛二顶夹花坟;五世同堂世间少,四老同穴到而今。落款为陆军二十一军三师七旅二十团三营X连,新生活。
第二首:自我离家到此行,不觉日光到今春。纵然此地风光好,也有思乡一片心。署名陈昔山。
第三首:峩字去了山,西女一线牵。大口包小口,却字留半边。
年4月中旬,反敌“六路围攻”的万源保卫战第三期总攻打响,川军曾将红军包围在与秦河乡(今合并到河口镇)接壤的镇龙、石窝一带。徐向前亲自督战,利用元顶寨、毛顶寨及三包寨地形,节节防御。红军在大蝙蝠上居高临下,犹如天兵天将,川军久攻不下,元气大伤,进退两难。二十一军部下某兵士不敢违抗命令、擅自撤退,看到地上活人“五世同堂”,地下死者“四老同穴”,自己却在外生死两难,遂题诗粉墙不敢留名,在绝望中充满着“新生活”。相比第一首诗的“含蓄”,第二首诗作者陈昔山则直抒胸臆,点明思乡之情,表达对上级不许撤退的极度不满。第三首为字谜诗,每句暗含一字,峩字去山为“我”,西女相牵为“要”,两口相包为“回”,却字左边为“去”,连起来则是“我要回去”,感情比第二首更进一步,只想回家,不想打仗。
曾经花山旁是古道驿站,来往旅人曾见证它的风水景致。后来,花山又见证着古道兴衰与历史事件,山不语,人长眠,道荒芜,遗百年。 朱椟明墓于清朝光绪十三年()建成,系夫妇双人合葬土塚墓,塚前建三重檐石质仿木结构圆首碑楼,通宽3米,通高3米;神堂刻赞治大夫火焰竖匾,旁雕戏曲人物图三幅,碑楼前设桌案及香炉,再前有一墓主神道碑,中堂阴刻男主人身份“赐赠修职郎准授六品衔候补分州”,该碑被赑屃所托,两根硕大石包茶藤蔓从地底下爬上赑屃背,沿着墓碑边沿生长至碑顶,然后四散生长开来,常年生机勃勃,形似大伞,赑屃在下面遮风避雨,实为奇观。赑屃脖子紧缩,寓意墓主受六品衔候补分州,还未正式上任。
蒲文元夫妇墓位于三官场村七组朱林祥屋后侧,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建成,系夫妇双人合葬土塚墓,土塚长5米,宽4米;塚前建五柱四开间三重檐石质仿木结构圆首碑楼,通宽5米,通高4米;主楼设龛,置殿堂,龛左右各刻“福”、“寿”二大字,正上方雕仙鹤,背上骑一寿星,左手持葫芦,右肩扛斧,长须白发,作微笑状;左右墓室外三只威武石狮基座驮廊柱,廊柱浮雕各式花草、祥云图案,坊间精雕文人武骑戏曲人物;碑楼通饰蓝、红、白彩绘,主题形象鲜明,栩栩如生。该墓在荔枝古道主线洞洞店旁,墓上文生蒲仁毓所题“霁月光风怀古道,森蘭馥桂罗堂前”的诗句,也把今人的心思带向了那遥远的年代。
桅杆字库彰显功名文风
三官场村,用一个古字来概括也不为过,除了古道、古墓、古树、古寨、古村落,还有古代的石桅杆、字库塔。可以说古建筑星罗棋布。库楼湾里不少房屋和古墓前,都高高竖立的一对对石桅杆,上挂石斗或立石狮,下有石座支撑。苏现良屋前桅杆的石座为典型,大如一张大方桌,雕刻二龙抢宝、双凤朝阳等图案,做工极为精细。这些石桅杆是科举功名的象征物。
朱氏家族为了鼓励后代用功读书,求取功名,于清朝光绪三年()共建字库塔。该塔位于三官场村南1公里,为密檐攒尖式塔,四方座,5级,座高0.75米,塔身五檐,第一檐塔身为为四方体,第二檐至第五檐塔身为六方体,通高8米,塔身1、2级刻有诗文和塔题,塔顶有“文星字库”四字。字库塔又叫惜字塔、敬字塔、字库楼,库楼湾这个地名也因此塔而来。塔如笔,塘如砚,水如墨,塔内供奉着书纸,文房四宝可谓样样俱全。字库塔第二层有个圆型洞口,上刻敬惜字纸四字及文魁武像,里面底部有个雕花状漏孔。古人认为随意丢弃字纸是对字的践踏,对文神的不敬,因此读书用过的废书旧纸不会随处丢弃,而是存放着,到了一定数量,就拿到塔内烧掉,希望自己惜字如金的举动能够打动神灵,保佑自己能够取得功名。塔身题有“衣食无亏未足多,全凭功德壮山河。文星高耸文人作,武库环生武将过。远映五湖同岱岳,高齐云汉赛岷峩。崇儒重道从今起,雁塔题名每笑歌”诗句。或许真的是字库塔保佑着这里的山民,这里在解放前出过州同朱椟明、武举朱中山等历史名人,解放后也走出了许多名人志士、儒商巨贾,他们或回乡修路、或捐资助学,或不遗余力宣传,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家乡的文明,眷顾着自己的乡恋。
文官武将留下的故事
三官场耕读为本,文武两重,不乏才俊,名留乡梓。见诸史籍者有清朝嘉庆军功恩赐武举朱一元,咸丰戊午科武举朱中山,赐修职郎、准授六品衔、候补分州朱椟明,明经郎朱光奎,封君朱青钱,宣统三年()县议员朱元甫,民国时期朱隆礼、朱智隆等一批志士仁人。新中国建立以来,一批批建设人才从这里走向华夏四面八方,为民族复兴事业添砖加瓦,留下了不少传说故事。这里就举一二。
蒲一桐任职于明代荆州(疑为湖广)布政使司,在任上贪污无数钱粮,于老家建了三处衙门,一处为秦河乡三官场村“一品当朝”大屋基,二处为秦河乡五村四社库楼湾,三处为玉带乡环路上,每套衙门大约占地20亩。其贪污行为被人告发,在大屋基堂屋里吞金自杀,告诫子孙:“干净做事,清白做人,平安一生。”
蒲官芳早年学习端木遗术,技术过人。有天早晨,蒲官芳兄弟三人拿着锄头出门修堰,与人家发生口角,兄弟中有一人不慎将其打死,惹出一场官司。审问中,兄弟三人争相揽罪,愿一人做事一人当。直到太阳落山,法官仍未断个究竟,打算将三兄弟一起处置,但又被他们兄弟之间的义气所感动,于是抛出一句“火烧对门坡,有事问大哥”,将老大蒲官芳双手反绑,押至巫峡,置于小船上,船头搁一盏油灯,任其在暗河溶洞里飘荡。洞中蝙蝠个个如脸盆大,蟒蛇如水桶粗,一旦灯灭,蒲官芳就算不被生吞活剥,也会在汹涌暗河里撞得粉身碎骨。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蒲官芳福大命大,既没被吃,船也未翻,经两天两夜,蒲官芳被冲到湖北岸边,他解开绳索,又冷又饿,爬到一户人家讨饭吃,恰遇阴阳先生为主人亡父做道场,蒲官芳得到招待后,说主人孝行感天,但所请先生实在一般。这家主人富甲乡党,请的先生在当地那也是数一数二,到蒲官芳嘴里却成这般,口气未免太大,于是在道场做完后,安排锣鼓及助手,请蒲官芳再做一遍。这一做,蒲官芳名气迅速传遍滇黔,十里八乡都来请他。蒲官芳在外漂泊十余年,收徒一百二十个,回家时挑六担钱计万余两,因担心抢劫,故意不走荔枝古道而抄小路。及到家中,儿子蒲文元、蒲武元早已长大并成家立业,群孙围抱,喜泪直淌,羡煞邻里乡亲。蒲官芳在家买田买地,并修建豪宅,十余步排马石梯上去,四合院配两个小天井雕梁画栋。屋内墙壁四周腊肉成捆用铁丝绑缚,小偷盗一整捆不易被发觉,用刀偷割一小块反而会引起警觉,足可见数量之多。当年的四合院如今只剩一半,排马梯仍完好保存,蒲官芳与蒲文元、蒲武元三座古墓豪华霸气,见证着当年这家子人的兴盛景象。
武举朱中山为库楼湾人,力大无比,饭量更是惊人。古时建房安装最后一根横梁时,会请亲朋参加“上梁”仪式,有外姓老爷举行仪式时为显风光,特意请这位举人表演上梁,等到正式仪式举行那天,举人却严重感冒,老爷所办“十大碗”各色菜品美味至极,举人却无胃口。老爷担心举人不吃饭没力气上梁,便差人弄上“一螺旋子”(量米用的斗)米熬一锅稀饭。等一锅稀饭被举人喝光,老爷之前的疑虑一扫而光,仪式开始,四个壮汉抬来一根横梁,交与武举,武举单手撑起,一步一步爬到梁上,将横梁稳稳一放,宾客无不拍手叫好。
农耕文化和自然风景依然
三官场村虽然村道路在近年得到硬化,车辆出行方便了,但因为山区偏远,传统农业仍是主导地位,耕读传家的农耕文化依然在这里继续,做道场、吹唢呐、田园、火塘、腊肉、腌萝卜丝、杀年猪等地道风俗十分风行。
三官场村有着多处自然风景:裂缝梁,深约五米,宽约两米,长近一公里,不论外面多热,入裂缝中则凉气袭人;石龟啸天,两片圆石中间夹青草,极像汉堡包,让人忍不住想咬上一口,汉堡包后面有一块大圆石包,如同乌龟背,而汉堡包则像龟头,做仰天状,气势凌人;乌池梁与粉壁寨,有一池,靠天降水,水色似墨,名乌池。池边有一道梁,形如龙,龙头为一寨,四边围寨墙,中间寨坝约平方米,池和梁、寨均处大缓坡正中,站寨上俯瞰四方,易于探敌防敌。(作者:秦超中 郑景瑞)
本文参考了传统村落申报资料,特此致谢!
往期回顾:
贯穿达州南北的那条荔枝古道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二:鲁家坪村,达州第一个国家级传统村落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三:金山村,景美历史更厚重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四:曾家沟,儒学世家隐藏深山的古村落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五:龙潭河村,古韵悠悠花果飘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