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在江西新余市电视台3台(旅游文化频道)《仙女湖讲坛》开讲的《新余佛教文化》下集于年12月18日开始可能连续播放两周时间,每天播放四次,大约8∶35、12∶10、19∶20、23∶10各播一次。新余网络台发布后长期播放该视频,欢迎朋友们收看。感谢电视台诸位同志的录制、剪辑及后期制作,现将该视频分享给广大朋友,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续《新余佛教文化》上集)
德光开悟经过
绍兴二十六年()。德光听说自己崇拜的偶像大慧宗杲禅师住持明州(州治在今宁波)阿育王寺,高兴地说:“缘法在兹矣!”立即投到大慧的门下。由于大慧宗杲的影响,阿育王寺僧侣如云,英才麟集。大家在这里参禅修法,都希望得到师傅的指导、接引,直至开悟。
“啐啄同时”的开悟机缘
禅师接引弟子开悟必须条件成熟了才行,这就象母鸡孵小鸡,孵到一定时候,蛋中已成熟的小鸡在蛋壳内啐(读“脆”),母鸡在蛋壳外面啄,力求打通蛋壳,啐啄必须同时同步才能成功。母鸡如果啄早了,蛋壳内的小鸡没成熟也不行。所以德光既与其他僧人打成一片,又格外用功,不断提升修炼的境界。
《新余崇庆寺印象》 单巍全 摄
以竹篦为参照物的石火电光之接引瞬间
不久德光生命历程中的转折点到了,经过长期参学,大慧觉得德光的修行火候差不多了,于是就拿竹篦为道具,也就是以一种齿很密的竹质梳子为参照物,对德光施展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手段。大慧首先发问:“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以上话头暗藏以下机锋:“唤作竹篦则触”——既是竹篦,我还问你干么?”“不唤作竹篦则背”——明明是竹篦嘛,不能叫成其他东西,但是不得说出来,也不能不说出来——也不得答应、表白,一切总不得,是什么?
“当头棒”下的觉悟
德光正想开口回答,没想到大慧举起棍棒就打过来了。这就是“当头棒”!这是临济宗那种英雄侠士、独来独往的猛烈手段——以“置之死地而后生”来斩断一切分别和思维的路子,对精神强行过滤和净化,逼其不自觉地进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德光遇到棒子打来,既非武士侠客,当然化解无方,但装满脑子的那种种知识、见解、疑问,在当头一棒之下,种种精神的、心理的、思维的东西都被驱得烟消云散!此时的德光,火候和机缘已到,”“心有灵犀一点通”,忽然铁树开花,一个真正的“我”才跳出来了,顿时便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从前所得,瓦解冰消,从此德光如凤凰涅盘地换了一个人,进入了觉者的行列。
新余崇庆寺夜景 赵春亮 摄
德光观机逗教,接引才俊之僧
德光在担任各寺住持期间,多次观机逗教,接引弟子,上堂作开示之语。首先,对于才华出众的学僧,他重点培养,设法接引,使之对佛法有深刻的体验,甚至开悟。刚住持台州光孝寺时,僧问:“浩浩尘中,如何辨主?”德光指示说:“巾峰顶上塔心尖。”庆元二年(),径山无准禅师前来参谒,德光问道:何处人?回答说:剑州人,德光又问:带得剑来么?无准随声便喝。德光笑着说:“者乌头子也乱做。”由于无准贫甚无资剃发,所以德光在室中常以乌头子视之。
仙女湖圣集寺
当明州天童山天目云前来参谒时,德光也观机逗教,问道:“恁(读“嫩”)么来者那个是汝主人公!”天目云豁然开朗,当即领会了德光的意思。过了几天,德光想起了六祖慧能一个禅辩典故:两位僧人为风吹幡动发生争执,一说是风动,一说是幡动。慧能一语警醒梦中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德光就以这个典故作为话头,再次勘验天目云:“是风动是幡动这僧如何?”天目云答道:“物见主眼卓竖。”又问:“不是风动,不是幡动,甚处见祖师?”天目云答道:“揭却脑盖”,于是德光喜欢他的俊迈有为,挽留他担任书记的教职。
《新余崇庆寺》 赵春亮 摄
德光对普通僧众的开示
其次,对于广大的一般僧众,他也时时指导,以增进他们的修行。一次他上堂开示说:“临济三遭痛棒,大愚言下知归。兴化于大觉棒头,明得黄檗意旨。若作棒会,入地狱如箭射;若不作棒会,入地狱如箭射。众中商量,尽量赤心片片,恩大难酬。总是识情卜度,未出阴界。且如临济悟去,是得黄檗力,是得大愚力?若也见得,许你顶门眼正,时后符灵。其或未然,鸿福更为诸人通个消息。丈夫气宇冲牛牛,一踏鸿门两扇开。”
又有一次他上堂说:“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读“去”)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且道是甚么?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蓝子盛将归。”还有一次他上堂开示道:“闻声悟道,落二落三。见色明心,错七错八。生机一路,犹在半途。且道透金刚圈、吞栗棘蓬底是甚么人!披蓑侧立千峰外,引水浇蔬五老前。”以上开示法语,都是德光以超逻辑的语言,来破斥弟子们心中的贪执,以期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新余崇庆寺大殿罗汉 陈玉其雕塑
侍君修法 赐号佛照
大约在乾道八年()左右,德光担任了台州报恩光孝寺的住持。德光自号拙庵,他解释此号之意是他平生多得拙力。由于德光德行高尚,名满天下,淳熙三年()春,他被孝宗皇帝一道敕令召到京师临安(今杭州)担任景德灵隐寺的住持,从此开始了他与孝宗皇帝的密切接触。孝宗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对佛教情有独钟并进行实际修行的皇帝。德光住持灵隐寺后,孝宗皇帝多次召见,与他交流参禅体会,孝宗甚至将其召入内观堂,留宿五昼夜。由于德光的奏对真诚直接,很合孝宗的心意,成为了皇上的指导老师和知心禅友,故此第二年正月廿四日(年2月24日)特赐“佛照禅师”的法号。从此大家称他为佛照德光禅师。
新余崇庆寺大殿 赵春亮 摄
德光以智慧之偈化解外交危机
然而,“山雨欲来风满楼”,一个谁也没有想到的危机悄悄地来了。当时孝宗皇帝偏盲,只能一个眼睛看东西。俗话说“无巧不成书”。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金朝使臣给南宋朝廷送来了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如此一来,在宽敞的庙堂之上,千手千眼的观音与一眼视物的孝宗反差强烈,犹如天壤之别!孝宗左右为难,接受观音像怕招致金人的讥笑、侮辱,不接受观音像又不符合宋金两朝交往的外交礼节。最后在场大臣终于商量出了一个既比较妥当又可推卸责任的办法——将观音像送往灵隐寺。按照当时的佛门仪轨和惯例,接受礼品的寺庙方丈,往往要吟诵一首偈颂。作为灵隐寺的住持,德光对于一帮庸臣甩过来的包袱,坦然接受,他以自己本心中发出的智慧之光,创作并吟诵了一首接受观音像的偈颂:
“一手动时千手动,一眼观时千眼观;自是太平无一事,何须弄出许多般。”
新余崇庆寺印象 赵春亮 摄
这首偈颂化腐朽为神奇,把看似矛盾的“一眼视物”的孝宗皇帝和“千手千眼”的观音大士融为一体,并换个角度进行观照,把孝宗皇帝比做观音大士,说明其一手而致千手,一眼而致千眼的圣者风范!由此纳须弥于芥子,扬宇宙于大千!从而阐发了“一多相即、大小相容、广狭自在、延促同时”的佛法真谛!说明了万物互相摄取、互相包容而又浑然一体的道理。所以此偈一出,犹如晴空霹雳,震得举朝大惊!宋廷群臣总算舒了一口气,孝宗更是龙颜大悦!一场令南宋政府万分难堪的外交危机就这样化解了。
仙女湖圣集寺法堂
德光法脉东传日本
在德光声名日盛之时,由于日本僧人前来向德光求法,德光的法脉得以传至东瀛。当时宋朝禅宗的高度发展,开始引起日本佛教界的 单巍全 摄
尔后,太仆丞张春亦写有《登毗卢阁同鹅山弟诗》。崇祯间,增建武当行宫于寺后。明末清初,屡经兵燹,殿庑十存一二。康熙壬戌(年),又遭火灾,古迹一空。康熙丁卯(年)吉州僧玉璞来止,修复毗卢阁。次年又募建大雄宝殿及前殿上下左右廊房,山门佛像焕然一新。康熙戊寅(年)春,知县李廷宰在寺西旧址建亭,并常入寺中游玩、参禅,曾在诗中盛赞寺景曰:“青山四面开禅境,翠竹千竿静法王”。接着知县张景苍复建寒碧亭于山后。此后崇庆寺没有再行修复,风侵雨蚀,日趋朽败。而今,崇庆寺尚存主体建筑大雄宝殿、西配殿和西僧舍。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千年古寺,为了延续江西新余佛教的慧命,同时也是为了培植新余文化的多样性,江西新余市终于实施了酝酿多年的崇庆寺迁建计划,于年将它迁到城北仰天岗的九龙坡,占地33亩。
《新余崇庆寺天王殿夜景》 赵春亮 摄
同年6月礼请江西佛教协会通能法师(法号道云)来新余主持重建工作。通能法师年轻有为,来寺后立即着手筹划,整个建筑格局严格按照佛教丛林式的寺院建筑规划兴建,大雄宝殿采用重檐歇山顶风格。承蒙省、市、区各级领导、海内外诸山长老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以及新余市佛弟子易国翠、丁小玲、李桂英、刘冬明、肖莲英、苏燕春、况芙蓉等十方护法檀越的积极护持下,大雄宝殿于年11月正式动工,至今大雄宝殿及两边寮房基本竣工,佛像、观音及罗汉初具规模,斋堂框架已起……。
雨中圣集寺
7.2.2西隐寺
创建于唐乾符四年(年),位于县东六十里万全。这里面瞰蒙山,“诸里蜿蜒突兀,纡徐曲折,前峙后屹,又有剑江映带,其下涵泓澄碧,真山水之奇胜也!”历世既久,兴衰无常。至宋代,有僧如心,名恕公,予以修复。后遭世乱,被鞠为墟莽。元初,住持莹公彦章,“拮据蓄租,续而新之,斧斤埏埴,并力交作。”重修西隐寺,殿堂、门庑、周垣、庾廪、斋庖以次备具。彦章示寂后,继任住持为声和,俗姓温,字正律,乃新喻中堎之世家子。以复兴、壮大西隐寺为己任。
《新余崇庆寺印象——诵经》 赵春亮 摄
他说:“吾山(指西隐寺)先有恕公作之,继有我师彦章述之,今其责任在吾,何敢弗力于是!思大彦章之业。”彦章在世时,寺院有田八顷、地三十亩、林三十亩、佃户三十家;到声和之时,在原有基业上,增置寺田百余亩,“地视田五分之一,山视地一之五”,佃户增至五十家。寺院也得到修缮,“凡栋宇梁桷,腐败者更易之;盖瓦级砖,缺坏者修葺之;垣塘沼池,倾圮者筑治之。丹漫漶,塗塈陊剥,像卫仪仗之严,幡幢陈供之具,鼓钟梵呗之器,所谓闳丽而森严者,视前为益侈且富矣!”[4]此次重修也得到欧阳修后裔——监察御史欧阳聿修的帮助,元代新喻诗人傅若金也应欧阳聿修之请,为西隐寺撰记。
7.2.3灵峰寺
在县北五十里紫云山麓的石门之傍。东跨醴溪,西连菰岭,璜峰峙其南,仙台据其北,“地势窈而深,水泉清而驶,林竹畅茂,居民鲜少,诚清胜之所。”
关于该寺的创建,有二种说法:一说唐至德(-年)间,僧清颠诛茅畚砾,大建寺宇于此,同治十二年《新喻县志》持此说,当地百姓口碑传说也同此论。另一说则认为由于此处为高僧真颠之所指示,实创于宋元之际,为当地余氏之所施建。持此说者为家乡在该寺附近的吴匯,他在《重修灵峰寺紫云楼记》中有此推断。
明洪武(-年)初年,高僧心照由北而来,应聘南下住持新喻灵峰寺。其弟子止渊、性空皆禅林翘楚。性空曾出掌县僧会司事,统领全县佛教事务,佛教益振。性空三传而至碧涧,碧涧继续住持该寺,祖风不坠。碧涧为人质美性醇,行端志确。他每念法堂后面旧有楼,原是群僧偃息之所,今楼废址存,他遂发愿建楼,于宣德六年七月七日(年8月14日)动工,十月五日(11月9日)竣工,“高凡若干丈,广凡若干尺,周匝凡若干步。”其飞檐凌空,如鸟之张翼;丹青奇丽,如雉之振采。既高大华美,又庄严瑰异。此外,寺中又是教育和学术交流的场所,新喻紫云山人吴匯在得中乡试的第二年,曾以举人身份与诸文士在寺中讲学,并应碧涧之邀撰写了《重修灵峰紫云楼记》。
7.2.4玉莲山 、
这是一座净土宗寺院,位于县东北六十里五塘。因僧人省源自蒙山浒江之东的石泉寺卓锡于此而创。乾隆元年(年)僧长松、长柏,仿效东晋慧远凿白莲池、结白莲社于庐山的做法,在省源所构旧址上扩建重修,凿池种莲,另成一院,命名为“玉莲山”。修净土之业,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诰封通奉大夫晏维旭因其有慧远之遗风,遂题“莲社重开”四字匾额悬于正殿。
7.2.5泥湖庵
位于蒙山北面的峻岭中,地平旷饶美,有葁芋、茱臾、蓼蓝、杉竹等植物。竹大者可截为甑子,并有实心竹、方形竹这二种奇竹。此外,这里有石如船,水从石壁下飞瀑如布,庵僧巧用其利,引流泉运杵。南宋恩赐状元黎立武喜爱此地,建了讲学堂。许多当地名士都来庵中游玩,赋文作诗。其中黎立武、黎龙、晏睿的诗篇融咏景与参禅为一体,是为耐人寻味。《黎立武诗》曰:“佳水佳山活画图,白云深处是泥湖,禅房自有清风扫,著脚红尘半点无。”《黎龙诗》说:“乘兴寻幽不问踪,小桥流水隔溪通;巢云有地僧偏占,啼鸟无闻眼自空;几树夕阳翻翡翠,半山秋色削芙蓉;清风两袖登仙路,疑是江南第一峰。”《晏睿诗》说“:群峭摩空洞府开,人间亦自有蓬莱;龙渠注水通深院,鸟道穿云上古台;丹桂根从平地植,石船驾在半天来;倦真不必黄庭秘,息却凡心即圣胎。”
新余崇庆寺罗汉 陈玉其雕塑
7.2.6西隐庵
位于新喻县金牛山,即今新余市渝水区九龙山勾形里村。此庵后废,故同治版县志缺载。年1月,我们在该村荒野中,征集到了该庵的一座铁钟。根据钟上铭文,我们知道此钟是清江县工匠甘时富于崇祯五年(年)冬月,为新喻金牛山西隐庵所造。钟高83厘米,口径68厘米。钟顶开口,顶径14厘米,顶端塑一纽柄,为张口双龙背向而立的造型。
钟面有三道弦纹,上二道是凸弦纹,将钟体分为钟首、钟腰、钟脚三部分,最下一道是凹弦纹,靠近钟口。在钟腰,环绕钟面按顺时针方向,竖列铸有廿九行铭文,叙述铸造年代、人物及缘由。而最清楚的是“皇图巩固”、“法轮常转”、“帝道遐昌”、“佛日增辉”这四句偈颂。
7.2.7圣集寺——新余佛教文化与五台山佛教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圣集寺的落成是引佛入湖线路的实施,也是新余文化包容性的体现。自古以来,新余文化吸纳许多优秀的文化。圣集寺是新余佛教文化与五台山佛教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整体风格大气磅礴且气韵生动,局部雕饰精致细腻而无匠气,是新余旅游建设中修建质量最好的景观!
圣集寺与众不同的地方除了第二重殿堂为祈殿外,它作为主殿的第三重殿堂不是大雄宝殿,而是雷音宝殿。雷音不是指下雨打雷的声音,它在佛教中是指天鼓舞动擂动时的声音,引申为佛教弘法的声音像“天鼓雷音”——一样震动人心。由于圣集寺的建立,是新余引进五台山佛教文化的产物,五台山碧山寺有雷音宝殿,新余圣集寺也是碧山寺住持妙江法师主建,所以也就设置了雷音宝殿。雷音宝殿又称毗卢殿,殿内主供毗卢佛,是法身佛。
新余圣集寺雷音宝殿
圣集寺主殿佛像及含义
当你进入雷音殿内,正中便是毗卢遮那佛石雕像。“毗卢遮那”为印度梵信,意为“光明遍照”,又称大日如来,表征世间宇宙的一切法皆从此出,为密宗金刚界五方如来之首,代表五佛五智中的法界体性智,也是三身佛中的法身佛。这尊毗卢遮那佛的头戴五佛宝冠,象征五智圆满之德,他的两手中指、无名指、小指互抱,食指及大拇指均各竖起相对,结成“毗卢印”,以象征其入定的状态,其后饰有头光和背光。毗卢遮佛的左(东)右(西)胁士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文殊身骑于狻猊之正,头戴宝冠,手持如意,结跏趺坐于硕莲之上,表示智慧如意;普贤则头戴宝冠;结跏趺坐于六牙白象的硕莲之上。白象代表愿行殷深,辛勤不倦;六牙,表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波罗蜜。这一尊二胁的组合,合称为“华严三圣”。
8.新余文化的特点综述
如果用最简明的说法来描述新余文化,我以为仙道文化是新余的根本文化,是一种“身体”的文化;它追求现世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是所有文化的基础。儒家文化是新余的主流文化,是一种“处世”的文化,一种伦理与政治合一的文化。佛教文化则是新余的心灵文化,是一种“云在青天水在瓶”、无分别而证知一切的文化!
关于作者:
聂朋,字智影,博客、论坛昵称为虚空夜点头或虚空粉碎。这是一个被认为对文化和艺术颇有感觉的心灵独立之人;一个永远在路上的思索者。既是一个体制外的画者,又是一位业余摄影人。大学毕业后,先是在博物馆工作二十年。在此期间,先是调入市委党校从事历史教学,返回博物馆工作后一度借用到江口风景区(仙女湖前身)开发办负责宣传工作,后又到政协文史委工作十二年,曾任文博系列副研究馆员、副馆长,现为江西新余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兼任省旅游文化研究副秘书长、省作协会员、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市政协常委。长期从事文史、古建筑、古代服饰、历史名人及传统文化的探讨或研究,兼及旅游调研、风景策划、景点命名、景区评估及文史资料工作,擅长影视评论及文化散文的撰写。曾以副主编的身份参与《凝固的乐章——新余古建筑实录》、《新余历代名人》、《新余古今人物》、《新余文物与考古》、《古今联赋话新余》等新余政协文史资料专辑的编撰工作,并自费出版《新余旅游文化研究》一书。近年又热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宣讲工作。曾在南昌师范学院、江西工程学院、新余学院机械学院等单位宣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在新余明德书院讲授《中国历代服饰图样解析》,受到广泛好评。对历史和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有独特的见解,对旅游开发有自己的主张。由于多年的沉淀积累、现今的有感而发甚至是刹那的灵光一现,都将会在“虚空夜点头”
治疗白癜风效果怎么样
北京白癜风的治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