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中滋味此为最泡出人生别样甜
——咏锦同茶泡诗选
七律锦同茶泡(辽宁/马建勋)
锦同茶泡出苏门,绝艺传承溯正根。
巧智精工花镂梦,晶莹素色玉凝魂。
人文载道新光耀,盛世逢时旧俗存。
小食休言难琢器,个中甘苦识乾坤。
七绝咏锦同茶泡(广东深圳/王九大)
应惑精雕出一瓜,晶莹剔透玉生花。
蓝田能取三分象,难作清淳可口茶。
七律中秋品锦同茶泡(新韵)(北京/曾钰龙)
疑是婵娟亦喜茶,分身一片落凡家。
欹杯影作玲珑珮,浴水香呈爽淡瓜。
过齿如生千载味,动心犹放满城花。
玉林自古多杰秀,再续苏门艺可嘉。
七律赞锦同茶泡(黑龙江/张德新)
白玉錾龙涵宋韵,沏开雪气透梅香。
山川一镂云霞薄,水火三经品味长。
入圣自能清肺腑,归真不可计炎凉。
千瓯难尽心中意,才晓江湖是故乡。
七绝锦同茶泡(江西/卢象贤)
唤醒无情木石瓜,化为佳偶定情茶。
凭君手上千年錾,生出洛阳未有花。
七绝锦同茶泡(藏头)(江苏/朱培学)
锦上鲜花次第添,同心结绾并头莲。
茶中滋味此为最,泡出人生别样甜。
七律咏锦同茶泡(湖南/祝纪凡)
别样蓬莱别样琴,锦同添去觅知音。
修成道法自然意,雕得玲珑剔透心。
茶泡一杯还未品,高朋满座又来寻。
清香阵阵抛俗世,好把诗情入玉林。
七律锦同茶泡(湖南/张志坤)
茶泡清甜数锦同,精雕细錾夺天工。
三杯可解半生郁,一片能开两眼朦。
每助新人迎贵客,常于佳节敬尊翁。
谁言量少扬名小?试看飘洋中国风!
七绝锦同茶泡(安徽/丁纯)
白玉为颜雪覆纱,玲珑有致绽光华。
雕刀精妙承高手,錾出人间第一花。
五律咏玉林锦同茶泡(广西忻城/莫增清)
谁信盘中锦,取材原是瓜。
精雕图可赏,漫品味堪夸。
香得天然韵,美同窗上花。
都来求此物,好赠女儿家。
七绝题锦同茶泡(玉林北流市/廖新华)
细绘瓜花意九重,迷宫曲径玉玲珑。
幽香缭绕杯中影,月白风清画锦同。
七绝锦同茶泡(玉林市工商局/杨焕)
神工剔透道无穷,此物风流绝世同。
最是氲氤茶瀹事,冰心一片玉玲珑。
七绝咏玉林锦同茶泡(玉林兴业县/梁科成)
月下乡愁煞费心,烹茶煮字嘴轻吟。
馋来一口昆仑雪,最解相思是玉林!
图片内容:玉林师范学院美设院、锦同茶泡传承人苏第能共同传承与创新玉林茶泡
《玉林晚报》的报道
附一:
以下选自:
-04-:01光明网-《光明日报》
玉林茶泡
九年前,我到广西玉林求学。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当地群艺馆的宣传橱窗里看到一张照片——一杯清茶里,浸泡了几块类似糖块的东西,茶绿水清、“糖块”剔透,让人见而生津。图片说明是:玉林特产——茶泡。
我心里一乐,“泡茶”见得多了,“茶泡”还真稀罕!
这一次的邂逅,在我心底埋下了探问茶泡的种子。之后,我问过不少玉林人,他们都说知道有这么个东西,但究竟有何由来、怎么制作,却语焉不详。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去年,我在玉林市区5公里外的高山村,与茶泡有了第一次“零距离”的接触。
在村祠里,茶泡老艺人苏第能整装捋袖后,开始挑选原材料了。只见他站在冬瓜堆里,左瞧瞧、右看看,挑的都是约莫5公斤以上的“老水”冬瓜,洗净去皮切块之后,便放进清水中浸泡。“制作茶泡不叫雕而叫錾。”苏第能一边讲解一边将瓜块取出,持刀欲錾。一方四角的冬瓜块儿,全靠錾刻者画图构形于心,既成,则携刀开刻,有字有花,一气呵成。
当日晴空万里,苏师傅趁势将白糖熬成糖浆,用细布过滤,取清液加适量蛋清搅匀,而后倒入一个盘中,又把錾刻而成的茶泡胚逐个放进糖浆中稍作浸泡,移至盘边。光晒片刻,再浸、再晒,如此反复十余次方休。要得到上好的茶泡,还得老天爷“赏脸”。因这最后一步的筛晒,需耗五六天光景,这期间,苏第能要将茶泡胚移置竹筛,只晒不浸,以毛刷蘸糖浆扫茶泡面,待晒干后再反复扫,翻晒底面,不时移位以防沾筛。乍眼看来,这过程烦琐耗心又费力,但苏第能乐在其中,并饶有兴味地给茶泡取了个名字——“锦同”。
至于茶泡的用度,就更讲究了。过去,嫁妆、女工、茶泡是玉林人嫁女必备三宝。新郎到女方家“迎亲”或夫妻“回门”时,女方必送给礼生精致的三寸茶杯顶形状的茶泡,下面再放一个小茶泡,礼生只吃小的和茶,而把大的带回给男方家人,以供鉴赏女子的手艺,考量她是否谙熟文化传统。
无论是茶泡的錾刻、食饮的礼节,都寄托了玉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礼仪孝敬的恪守遵行。而像茶泡一样,承载着历史与现实仪式感的物品的存续,也正印证着人们对内心、对生活的尊重与热忱。(张林涛/撰文)
附二:
以下选自:中国国家地理丛书“地道风物系列”“文化专题”丛书《舌尖上的新年》第页。
茶泡手机:(苏第能)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