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联合国大会就部分伊斯兰国家发起的、谴责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的决议进行表决,加拿大是35个投弃权票的国家之一。
从特朗普声明到联大表决
12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Trump)宣布将下令把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从特拉维夫搬迁到耶路撒冷。由于这一决定明显违反年和年联合国安理会和号决议,以及年《奥斯陆协定》,此举引发全球范围内广泛争议,和伊斯兰世界的普遍愤怒,甚至美国绝大多数盟国的不满。
12月18日,安理会就一份由埃及起草、旨在推翻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决定的有约束力决议举行表决,表决结果为14:1,美国仅靠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勉强封杀了决议,事后美国驻联合国大使黑莉(NikkiHaley)咆哮着宣称“这是对美国的侮辱”。
在“五常”中有美国的同盟国英国和法国,10个非常任理事国中也有日本、乌克兰等惟美国马首是瞻的国家,但美国却未能从中获得哪怕一票的支持。
对此出离愤怒的特朗普和黑莉在此次联大决议表决前发出毫不含糊地威胁——如果有国家“胆敢”在联大决议表决中投赞成票,将被记上“小黑本”,并在日后遭到削减援助的对待,特朗普甚至发出“这样我们还更省钱”的赌气式言论。
应该承认,这种恍如隔世、在二战结束后很少听到的“帝国主义语言”还是多少起到了一些效果:最终表决结果是比9,9个投反对票的并无悬念,它们分别是美国和以色列两个当事国,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帕劳这3个外交上仍由美国控制的前“托管地”,传统上在这个问题上一直追随美国投票的拉美国家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以及向来“走位飘忽”的小国多哥和瑙鲁,但投赞成票的国家低于原预计的个左右,因为有35国弃权,还有21国“尿遁”——根本就没人出现在投票现场。
盟国的不同表现
尽管普遍的态度是“不赞成”,但盟国的表现各不相同。
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Macron)、英国首相梅(TheresaMay)事后直接打电话给特朗普,敦促其收回成命;荷兰外长齐耶斯特拉(HalbeZijlstra)、德国外长加布里尔(SigmarGabriel)等则在声明中明确表示,美国的做法不仅违背安理会决议,更是在热点地区火上浇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与之相比,加拿大的声明仅仅重申“加拿大在耶路撒冷地位和巴勒斯坦问题上一贯立场从未改变”而已。
由于目前不是安理会成员,加拿大躲过了12月18日的安理会决议案表决,但个成员国人人有份的联大决议投票加拿大却躲不过去。最终加拿大投票弃权,外长发言人奥斯汀奥斯汀(AdamAustin)和驻联合国大使布朗夏(Marc-AndréBlanchard)发表了措辞几乎一模一样的声明,称投弃权票的原因,一方面是不赞同美国单方面决定单边破坏耶路撒冷地位现状的做法,另一方面认为“决议案存在片面性,无助于推动我们所期待的和平前景实现”,并重申了“耶路撒冷地位问题只能作为巴以争端的一部分加以解决”这一加拿大联邦政府一贯性立场。
加拿大的情况则略有差异:尽管美国决定当天起,该国包括总理杜鲁多(JustinTrudeau)和外长方慧兰(ChrystiaFreeland)等就相继表示“不赞成”、“不跟进”,但相较于英、法等美国盟友的强烈谴责姿态,加拿大显得颇为低调沉闷。
平衡被打破之后
如果说特朗普打破惯例将驻以色列使馆迁到耶路撒冷,击碎了巴以问题上脆弱的默契平衡,那么他和美国在联大表决前的赤裸裸威胁,则让原本复杂多元的相关讨论范畴,在某种程度上变得更加尴尬。
诚然,一些小国惟恐得罪美国这个强权兼“财神”,在表决时退缩了,但另一些小国和几乎全部大、中国家反倒因为美国这种蛮横、单边的姿态变得同样更加“不好商量”,惟恐一旦流露出妥协姿态,会被本国和国际间指摘为“在美国威逼利诱下屈服”。
不仅如此,由于巴勒斯坦地位问题原本就是个“不好商量”的老大难话题,美国亲以是美国不可动摇的“政治正确”,而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支持巴勒斯坦方面立场、大多数西方国家支持耶路撒冷地位和巴勒斯坦地位问题循联合国暨安理会相关决议精神讨论解决,则同样是这些国家,乃至美以以外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政治正确”,奥巴马(BalackObama)一方面要求巴勒斯坦“无条件回到谈判”,另一方面却又不承诺任何谈判话题和时间表,固然让“商量”走入死胡同,特朗普式的蛮干则只能让僵局变得更僵。
特朗普的一系列言行让这个老大难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脸面问题”:狠话说到底,联大决议仍然大比数通过,这自然又让特朗普和黑莉产生“屈辱感”,而另一方的赞成者们又何尝不对竟有几十个国家“屈服于美国的霸权主义淫威”感到不悦?
投票前,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RecepTayyipErdogan)就呼吁小国“不要被强权吓倒”,表决的悬殊比数表明,即便有国家心中忐忑,但至少在台面上是不敢承认“我们被美国吓着了”的。
那么加拿大呢?
加拿大并不是小国(虽然在国际政治上也称不上什么大国),采取当前这种姿态本身不难理解,但特朗普决断后联邦政府的低调,已引起国内外方方面面的物议。
就像联合国决议本身不具约束力一样,加拿大的这一姿态也未必给自己带来多大麻烦——但有一点可以明确,这种左右逢源的尝试,至少在这一问题上是注定两头不讨好的。
作者:陶短房
来源:多维客
-END-
华语智库
更多专家解读可按国家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