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江流域河湖长制工作开展情况区县篇(通川区篇)
省河长制办公室开展“七进”活动系列报道
达州市通川区
莲湖湿地公园建设亮点纪实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达州市民心中,莲花湖库区,不仅是达州主城区“钻石级”的生态资源,也是城市后花园和城市会客厅,更是达州人心中那片最美的绿。
傍晚时分,莲花湖畔吹起阵阵凉风。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山林吊桥时隐时现,三两鱼儿窜头嬉戏。漫步湖畔的人们,嗅着草木清香,细品人生滋味……
走进莲花湖,就像走进一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莲花湖(即石莲花水库)位于达州主城区,始建于年,年竣工投入使用,库容量万立方米,水域面积93.33公顷,湖岸线21公里。
一路风景、一路芬芳的莲花湖,是通川区河湖保护治理的结果。近年来,该区投入巨资,拆迁库区民房平方米,关闭农家乐63个、牲畜养殖场14家、游客中心2个,完善整改沿湖排污管道米,取缔水产养鱼,对水葫芦、水花生、福寿螺进行清除;新建生态厕所3个,设置垃圾桶余个。特别是新增的余亩绿化和彩色游步道,更为秀美的莲花湖增添别样韵味。
新增休闲锻炼场地2.1万平方米
湖岸线绵延21公里的莲花湖,湖内半岛成群,岛上柑桔、桃树成林。是如今达州市民闲暇时的首选休闲地,也是达州的城市后花园和会客厅。
“莲花湖的每一点变化都令人激动。”站在新修的环莲花湖步游道上,昔日在这里开农家乐的王天琼感触良多。年,王天琼的“万福楼农家乐”开业,占地平方米的经营场所,平均每年可为她带来近20万元的收入。如今,“万福楼”不在了,取而代之的,就是她脚下这条美丽的步游道。这条沿莲花湖成环的步游道,宽2米到3.5米,长约7公里,为市民增加锻炼、休闲活动面积超过2.1万平方米,增加绿化面积6.5万平方米。
精心打造后的莲花湖湿地公园,周围座座青山,草木茂盛,绿树成荫,人行步道蜿蜒其中。夜晚,公园内的巴山大剧院流光溢彩,湖面上的飞龙桥蜿蜒闪烁,凌波栈道绚丽夺目,映月桥如半月倒映水面,月光洒下一地银辉,如轻纱遮掩,雾气迷蒙。它的美丽,总是让人沉醉其中,久久不愿离去。
4个月内拆栋农房26户农家乐
过去的莲花湖片区,山岭荒野、沟壑纵横。随着西外新区的快速发展,最初位于达州城郊的莲花湖,逐渐进入主城区范畴。高品质的休闲旅游区、文化学府区、康体养老区——随着达州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莲花湖片区正在完成一次华丽的转身。
年,达州市委、市政府决心打造莲花湖湿地公园。根据规划,莲花湖湿地公园包括“生态湿地区、婚庆园区、风情小镇区、亲子乐园区、茶博园区、艺术村区、文化公园区”等七大功能区。这里,正在被打造成为达州城市靓丽的文化景观名片、生态海绵城市样板。
为改善城市综合环境,莲花湖片区居住着的居民,积极为绿色让步。在前期工作准备充分后,年7月13日,莲花湖畔第一栋农房开拆。此后的4个月内,规划范围内的栋农房、26户农家乐共计栋房子,全部被拆除。此后该区域内实行边拆迁边建设,今年1月24日,公园一期步游道对外开放,创造了“达州速度”。
落实河长制,守护那片永远的绿
自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通川区坚持“改革创新求突破,持续发展求和谐”的科学治水方针,创新绿色发展,筑实水生态屏障,推行河长制“四位一体”工作模式,解决河湖有人管、管什么、怎么管、管得好的四大问题,加快“河长制”向“河长治”的转变。
为将河长制及相关工作落到实处,通川区严格按照“党政领导、依法管护、属地管理、分类施策”的河长管理原则,形成了区、乡、村三级河长+警长和巡河员、护河员、保洁员的“四长三员”责任体系,积极推行政府主导、群众主体、村社摸底、乡镇核实、行业梳理、部门审核的“三上三下”问题诊断模式。
强化专项行动。大力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项行动和“乱占、乱采、乱堆、乱建”清四乱行动,对照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六大任务,清除固体废物9处,打捞漂浮物20余吨,整治游船20余艘,编制完成“一湖一策”方案,人工增殖放流17万尾益水鱼苗。
强化源头治理。问题在水里,病根在岸上。针对莲花湖两违建设侵占湖道、网箱养殖污染水体、沿湖餐馆污水直排等突出问题,市、区、乡三级河长办统一行动,联合查处取缔网箱养殖和畜禽养殖15家,拆迁农家乐61家,改造机动船厕所25艘,有力根除了污染源头,水质由过去四类提升到三类。
强化管护创新。将老党员、离退休干部组织起来,成立“河湖岸线巡查队”和“环境保护义务巡逻组”两支队伍,强化党员干部带头引领作用,加强对沿湖白色垃圾丢弃、建渣弃土倾倒、游船生活污水排放等易发问题的监管处置,使问题发现得早、处置得快,截止目前,两只队伍共发现并处置问题6件。
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