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穿越成十岁丧父丑姑娘,家徒四壁,只有半亩薄田,还有七岁和五岁的弟弟及一位奇葩娇花母亲。为了一家人不被饿死,她不得不挑起养家糊口的大梁,上山下河,种田打猎无所不能,顺便还俘获了一枚腹黑俏郎君。
内容标签:近水楼台前世今生穿越时空青梅竹马搜索关键字:主角:吴思颜(丑姑)宁云川(宁二)┃配角:吴思明(大弟)吴思远(小弟)姜大牛等┃其它:种田
第1章爹死 刚进五月的天,还不算很热,月色下,丑姑坐在窗户边,盯着惨白的月光,吹着小风,心里烦燥的只想骂人。 这是她穿到这个身体里面的第五天了。而她的爹吴猎户,这个家的顶梁柱,已经死了七天了。这家还剩下,她,七岁的大弟与五岁的二弟,及他们的母亲。今天是吴猎户的头七,所谓的回魂夜,亡灵会回家来看望亲人。她多么希望能够遇上这个便宜老爹,问问他,家里还有银子否? 不然,他们一家子就该饿死了。 虽然丧事办得很简单,但家里,原本可以吃一个月的存粮却基本吃光了。实际上,安葬的也不过是她爹一双沾染了鲜血的烂鞋与半件破衣而已。因为她爹连尸首也没有找到。大家都说,他是被山上的野兽吃了。 在办丧事时,真正的丑姑惊恐交加,伤心而又害怕,发了烧,小姑娘一命呜呼了。便宜阿颜捡了这个身子。 所以,阿颜一睁开眼就是发现自己是个小姑娘了,她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依稀记得自己摔了一跌。直到现在她才想明白了,自己这是穿了。前面几天,她也没有搞清是什么状况。因为她身体发软,头重脚轻,还就是一直跪在地上,不停的磕头,腿都跪麻,人也虚脱了。 那时候,她根本就没功夫想什么,也无法能想些什么,整个人应该算是个半晕的。至于为何被叫做丑姑,她都还没有搞清楚? 而现在,歇了两天之后的今天,她才真正明白为何自己叫丑姑了,因为长得不好看,黑黑的皮肤,额头眉尖还有一块红色的胎记。这是她在水中照见的自己的模样。原本她还在想自己已三十出头的人了,还能再青春鲜嫩一把,心里还有点欢喜的,这下子也全散了。 “妈呀,就不能给弄具好看点的身体吗?我怎么这么倒霉啊。家里一穷二白,还有几张嗷嗷待哺的嘴巴,叫人怎么活啊。”丑姑在心里狂骂着。可是谁听得见,谁又会听她的? 作为家里的老大,十岁的丑姑在丧事这几天里,就跟个大人似的,什么事都得干。家里不仅穷,还是外来户,也没什么正经亲戚。丧事是村子里的人帮忙弄的。 但是来帮忙的人,主家是一定要安排饭食的,而且丧事再简单,一些该走的流程也得走完,姜奶奶还在村里人的要求下,特意让人去请了一位老道来做了场法事,因为吴猎户这种死法,是需要做法事超度的。大家还怕他死后不能超生,会给村子里带来祸事。 如此,也是花了三天时间,这样的丧事已经算是简单的了,实在也是因为他们家找不出主事的人来,又太穷了。丧事基本上是靠大家帮着完成的,但人家也不可能不吃他们家的饭食吧,所以,他家的存粮及那些风干的山鸡野兔子肉也全部吃光了。 这个家,当家作主的她爹是吴猎户,干活的主力也是他,而他们的娘在这个村子简直格格不入,她什么事也不管,家里的活也不干,孩子也不管,她整天关在房里,象个大户家的小姐一样,足不出户,养得白白净净,漂亮整齐的没一点儿地方象个村妇。 丑姑第一眼见到她,完全没想过这个年轻漂亮的女子是她的亲娘。 男人死了,也不见她出来哭灵,姜奶奶给人的解释是,她身子不好,含含糊糊的语气,别人只当她是怀着身子,所以也任凭她依旧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姜奶奶帮着丑姑张罗着丧事,再加上村子里的人帮了一把手,总算是把丧事草草忙活完了。 如果不是有姜奶奶的帮助,这丧事能不能办都是个问题呢,反正也没有找到尸首。 姐弟三人的娘这副万事不管的样子,村子里的人也见惯了,大家也当她不存在。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女人向来不干活,家里家外的事情一点儿也不干。丑姑三岁就开始学着带弟弟,洗衣煮饭了。家里还全靠姜奶奶帮衬,就是丑姑也靠她帮着教养长大的。 吴猎户出门去打猎,往往一去就得好几天,这时候他都会请姜奶奶来家里照应。而报酬就是每次回来会分点猎物给姜奶奶。这也是丑姑从脑子里翻找出来的记忆。 这两天为了搞清楚自己的处境,她仔仔细细的回忆了一下,幸好原身的记忆力很不错。大大小小的事情,她都记得,总算让她搞明白了很多事情。比如,姜奶奶家的事情,姜吴村的一些事情。自己家里又是怎么回事? 那孩子,就连村子里孩子不和她玩,每次见到她总嫌她丑,最喜欢骂她的吴家姐妹与姜家姑侄,她都记得一清二楚呢。当然了,丑姑也知道村子里妇人们其实都很嫉妒她娘的,背地里也说过不少闲话,甚至有人认为她娘是给她爹拐回来的大户人家的小姐。 姜奶奶是个老寡妇,年青时死了男人,自己一个人拉扯大了唯一的儿子,好不容易儿子娶了亲,连着给她生下了一个孙女一个孙子。人人都以为姜奶奶的苦日子捱到头了。哪里想到,那年夏天,连着下了好多天的雨,河水涨得高,流得极快。儿子一家四口与一众村民们去赶集,走在桥上,桥突然塌了,她的儿子媳妇全被卷走了,连个尸首都没找到。 村子里不止他们一家有人被卷走。当时要不是吴猎户走到这里来,帮着救人,只怕村子里死的人还更多呢。而姜奶奶六岁大的孙女儿与三岁大的孙子就是吴猎户救下来的。当时,吴猎户连大带小的,还救了好几个人。 为此,村长与村民们都愿意留下吴猎户,让他们夫妻俩在村子里落了脚,成了姜吴村的一员。姜吴村,一半人口姓吴,一半人口姓姜。姜吴村依河而居,有处河面变窄了很多,大家就在这里搭了一座桥,出村必经这座桥,当时塌的就是这座桥,后来大家重新修了桥,还修得格外结实,就是怕再塌。过了桥,走一截路就到了宁家村。宁家村比姜吴村要富裕一点点。因为出去更加方便一些。 吴猎户也没什么银子,就是一头驴子驮着他的媳妇儿带一些日常行李,就是他的全部家当。村子里给了他们一块宅基地,就是村子最外围靠近大山的这一头,是块贫瘠的荒草地,因满是石块,也无法种什么东西,就凭它荒着那边,无人理睬。 这块地倒是不小,足有两亩大小,在村民们的帮衬下,盖起了房子,吴猎户就成了村子里的一员。只是,他们的家,离最近的姜奶奶家,也足足有一里多地远。 为何大家都不往这边来呢。原因有两点,一点是靠水远,吃水用水不方便,得去姜奶奶屋后头挑水吃呢。 吴家这边也不是完全没有水,门前时而有山上的溪水流下来,形成了一个小水溏,但很小,象个蓄水池子,旱季时会干掉。水潭没水时,他们就上姜奶奶屋后头去挑水,有水时,就在这里用水了。 水溏虽然小,光他们一家人用,多半时候还是够用的。这些年,吴猎户不停的把这小水溏扩大一点儿,近两年来,他们几乎就直接在这边用水了。这是山上来的水,清澈的很,水还带点甜味,反倒比河水要好呢。就是洗大件的衣裳被子类的还是得去河边。 二是这头靠近山了,大家都不敢往这边来。虽然近处都是些石头小山,山上大部分是石头,植被并不多,没什么危险。石头缝里的泥土间,这里一簇那里一簇的长着一些歪歪扭扭的小树,又或者茅草荆棘等野生花草树木,把这石头山点缀得有点儿绿色。就是打柴,都没有人看得上。过了这些小石头山,再往里走,就是大山区了。更加没有人敢去。所以,倒是便宜了吴猎户一家,占了这么大一块地方。 因为离村民们远,大家又都忙,吴猎户的媳妇又不出门,吴猎户自己也忙得没有空闲时间与村子里人闲话谈笑。所以吴家在村子里也算是个异类了,交好的人家很少。就是当初吴猎户救过的几户人家,也慢慢与他关系淡了。关系最好的姜奶奶家,也是因为互相有帮助,来往的多,才有了感情的。说起来,吴家在姜吴村,是个很奇特的存在。 姜吴村人口不少,日子过得也不怎么样。但是总算是大家都能混个大半饱,日子还过得下去。 姜吴村的人,全靠种田为生,各家都有两三亩良田,并几亩薄田。只是薄田东一块,西一块的,基本上是自己开荒开出来的,不能够正经粮食,所以大家杂七杂八的什么庄稼都种,一年到头都在忙,就为了混饱肚子。 吴猎户安置下来后,只得进山打猎维生。好在他本来就身手矫健,个子高力气大,胆子大。村子里的人不是不眼热他能进山打猎,但是却没有人敢和他一起去,曾经也有人跟着去过,但最终却没有人敢再去第二次了。 一来太过危险,二来太远,吴猎户有匹毛驴,可以骑来骑去的,在路上花的时间短,别人都得步行,一去一回就是什么也不背,这样翻山越岭的,也得五天一个来回。如果打到了猎物,都只能背回来,那山路又极窄不好走,越发需要的时间长了,一个不小心,说不定还会摔落下去。 况且大深山就是吴猎户也不敢进,他不过是在大山边脚上行动,找到猎物也有限,不过都是些山鸡野兔子类的小东西,还不值钱。这样算起来也不划算,所以村子里也没有人愿意跟他去打猎了。毕竟家家都有田地,勉强也能过日子了。何必拿着命去拼呢。
第2章奇葩 吴猎户在姜吴村安家十来年了,生了三个娃娃,全靠姜奶奶帮着拉扯大的,丑姑出生时,吴猎户因为媳妇是头胎,还特特的请姜奶奶帮着去请了个产婆过来接的生,还给了产婆二十个大钱及一只山鸡当费用。 乡户人家请产婆的少,这些费用也没几户人家愿意出,都是自己家的老一辈们一起接生的。那时候,大家就明白了吴猎户非常疼媳妇。 丑姑生下来时,产婆叹了口气,对吴猎户说:“是个女娃娃,脸上还长了一块胎记,又黑,丑得很。” 产婆心想这对夫妻,女人漂亮的象神仙人物,男人也长得整齐的很,以为会生下个漂亮的小娃娃呢,可这娃娃却一点儿也不象爹娘,最重要的是,脸上还有块胎记,真是可惜。 当时丑姑娘就让把她扔了,吴猎户接过孩子,最终却不忍心,留了下来,由姜奶奶帮着照顾媳妇的月子并帮着他养孩子,出了月子丑姑也长大了些。这娃儿,虽然不曾吃一口奶,一出生就喝稀米汤,但也一样养得壮实的很。不过后头她娘生的两个儿子,也一样一口奶也没吃过,因为这妇人不仅没奶水也不乐意管孩子。 看着满月后,长大了一圈的小姑娘,姜奶奶也说:“丑点也不算多大事,兴许长大了就好看了呢。瞧,这娃子还很精神的。你给娃儿取个名吧。” 吴猎户想了想,最后给女儿取了个丑姑的小名儿。姜奶奶笑道:“丑姑这名字也不错。”反正乡户人家的,取的名字都随意,什么阿猫阿狗,大牛小虎的都有,甚至还有就直接大丫,二丫的叫着呢。 吴猎户倒是蛮喜欢丑姑的,跟着姜奶奶慢慢学会了带孩子。姜奶奶家里穷,也没有劳动力,吴猎户就经常帮她干体力活,两家互相帮助,感情很好。丑姑也是跟姜奶奶的孙女儿姜春花长大的。 等到丑姑的娘生二胎时,丑姑已经三岁了,这回她娘生下了一个儿子,长得浓眉大眼的,和吴猎户很象。这回依旧是姜奶奶帮着照顾了月子,等老三出生时,丑姑都能帮着侍候月子了。姜奶奶不过是帮着照顾了前面三天而已。吴猎户自己也什么活儿都干,女儿干不了的,他就自己动手,总之把媳妇侍候的象太后一样。 有个这样的娇花般的漂亮媳妇,在姜吴村吴猎户连个说话的伴都找不到,大家一来羡慕嫉妒恨他有个神仙似的媳妇,二来又觉得他宠媳妇太过。吴猎户打一趟猎,就在家里歇几天,帮着丑姑干着家里的活计。一年到头,就没几天闲功夫,农忙时还会到隔壁的宁家村去打短工,换取一些粮食回来。 按理说,他这么能干,家境不该这么差。可是因为他媳妇还要求高的很,吃的穿的都比他人精贵。比如吴猎户及三个孩子,吃的都是粗粮夹细粮。可他媳妇儿只吃细粮。大家穿的都是粗布衣,他媳妇穿的可是棉布衣服。 吴猎户的媳妇为这个家做的唯一的活儿,就是她给一家人缝制的衣服鞋袜。不过,她不给丑姑缝。丑姑的衣服都是姜奶奶帮着缝的。这女人的女红也不算太好,给大家缝制的衣服鞋袜也都是普通货,反正村子里大多数人都这样,也没有人在意了。女红好的,会做些绣活去卖工钱。贴补家用,所以家里自己穿的用的,哪有闲功夫好好做啊。 现在的丑姑已经会女红了,是跟着姜奶奶和姜姐姐学的。水平和她娘一样,普通水准,勉强够用。精细活儿一样也不会,比如绣花啦,比如做工复杂点的大衣服与袄子类都不会,还得靠姜奶奶与姜姐姐帮忙。她娘是不会管她的,更不可能教她。她眼里就没有这个女儿,当然了她对两个儿子也一样,没照顾过一天。 阿颜接手了这样的一个身子,心里是非常不满的,可又有什么办法呢。 他虽然只恨不得自己一觉睡过去,就回到了现代。作为一个三十出头的有志社会青年,她的日子虽然过得不算太好,但也是比下有余嘛,起码不愁吃穿,不用带着一堆子人啊。 可现在倒好,居然穿到了一个十岁小姑娘的身子里面了,最重要的是她脸上还长了一块胎记,还这么黑,一点儿也不好看,比起现代的她那平凡的相貌都差啊。而且,这家穷啊,家徒四壁,一无所有。家里唯一的劳动力,还死了,扔给她这个烂摊子,怎么办? 可把她愁了个半死,她胡思乱想了大半夜,也没见到所谓的头七夜,他便宜老爹会回家来,最后什么时候睡着的都不知道。 直到公鸡打鸣了,她才从椅子上惊醒,揉了把眼睛,她把自己摔在了床铺上,倒头又睡下了。 再次醒来,她是被两个小男孩子叫醒的,小的那个正在哭闹,大的那个满脸的惊恐,以为她也跟着死了。 而他们三人的娘,那个叫玉莲的精致妇人,却依旧关着自己的房门,根本就不管三个孩子。 “大姐,大姐,快起来了。”七岁大的阿明推着她,叫唤道。 五岁的老三,阿远在一边哭喊着:“姐,我饿,要吃饭。” 丑姑心中暗骂几句,不耐烦的起来了,但是身体本能的就去安慰两个弟弟。她自己其实心也软,也不能看着他们饿死了,况且她自己肚子也饿了。所以,她只得带着两小的,进了灶房,洗了一碗糙米开始煮粥。 这已经是粮缸里仅存的约两斤米了,她只敢取了小碗米,趁着煮粥的空档,她开始洗漱,顺便在灶房后面的菜地里摘了几把青菜。 锅里粥翻滚着,两个孩子眼巴巴的围着灶台,饿得直流口水。看得她心酸不已,这样的粥饭,她都不知道过两日还能不能吃得上。 丑姑自己肚子也咕咕的叫着,她把洗干净的菜切碎,一大把全部扔进锅里了,再加了一点点儿盐调味。这就是他们一家子的饭食了。 姐弟三人一人装了一碗菜粥,喝饱了肚子。至于那个娘,她真心不想管。 你说吧,一个成年人,家里三个小娃娃,本来是该当娘来操持这些事情。她倒好,只顾着自己。 女儿也好,儿子也罢,根本就象外人似的,家里的丧事也不管,全凭丑姑与姜奶奶操持。不过,大家也习惯了她这种万事不顾的性子,没有人打扰她。因为他们这个家,这个主妇是隐形的,关键是吴猎户也不说什么,村子里就没有人见过她出来干活,洗衣服煮饭带孩子,这些活她一样也不会也不干。 男人把她宠上了天,样样精心的侍候着,她唯一的作用也就是生孩子。生了孩子,第一次坐月子是姜奶奶照顾的,第二次她男人就学会了。第三次时,丑姑都学会了。 丑姑是个能干的孩子,家里的活儿样样都会,所以两个弟弟全是跟着她,比那个娘要亲得多。 他们的娘就象个局外人一样,与这个家格格不入,丑姑也曾经问过她爹,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别人家的娘会照顾爱护孩子,而他们的娘不会。 可是爹每次都笑笑而过,几岁大的孩子也许不能懂那么多,但她也能明白,他们的这个家与别人家不同。 这都是她从这孩子的记忆中翻找到的信息。只可惜,这孩子年纪太小,生活也太苦,脑子里根本就没什么有用的信息。就连这是什么朝代,她也搞不清楚。 三个人喝饱了肚子,锅里给他们的娘留了一碗粥。这也是原身的习惯性动作,那女人自己这时候倒是出了门,来灶房寻到这碗粥。 她边喝边皱眉头,问:“怎么煮的这种菜稀粥?” 幸好她没有说,这是人吃的吗?家里为何这么穷,就是因为这个女人样样讲究。她单独吃大米白面,别人却吃掺着菜和杂粮的饭食。不然,如果她和普通人一样生活,再勤快些,操持着家务,帮着干点活儿,家里也该小有积蓄。再买两亩地,男人也不用一年四季出门打猎了。 可以说,男人赚的银子至少有一半全用在她身上了。剩下的也就是将将够一家几口的生活了。 丑姑冷冷的看了她一眼,说:“等明天这样的菜粥都没了呢?” 女人愣了片刻,终是反应过来了,这个家那个把她放在心尖上的男人不在了。不仅是没人疼她了,而且没有人养着他们了。 “没米了吗?”她过了一会儿,才问。 “什么也没有了。”丑姑答。 女人勉强喝光碗里的粥,回房间去了。她的房间,丑姑几乎没进去过。 没一会儿,女人居然拿着一对银手镯过来了,对她说:“拿去买米,买好点的精米。” 这对银镯子,应当也值点银子。买些糙米杂面,确实也够一家人吃几个月了。可要是买精米,却不知道能有多少? 不过,丑姑拿着手镯,心里松了口气,总算不用担心明天就要饿肚子了。她甚至希望这个女人还能再拿几样首饰出来,填饱一家人的肚子。 第二天大清早的丑姑安顿好了家里,急匆匆的去找姜奶奶了。 姜奶奶这个人嘛,对他们家还是蛮真诚的,吴猎户对姜家有救命之恩,平时也帮他们家干些重活,两家象亲人一样处着。所以,丑姑也不担心她会占这个便宜。果然,姜奶奶带着她和自己的孙子姜大牛三人直接去了镇上。 走进了唯一的一家当铺,姜奶奶帮着丑姑把这对手镯换了一两半银子。 然后,丑姑在姜奶奶的指示下,买了一百斤普通的半粗粮食,五斤精米,一小坛子菜油五斤盐,别的什么也没有买,三人就准备回家了。丑姑年纪虽然小,但力气大,姜婆婆常年干体力活,力气也不小,外加一个十三岁的姜大牛,三人各背了一些东西,把这一百多斤运回来,对他们来说还不算什么难事。 不过,出来时间久了,大家肚子饿了,再加上姜奶奶祖孙俩也帮了这么大的忙,丑姑也不好意思让人家跟着她饿肚子,就打算找地方吃点东西。要没有姜奶奶的帮忙,她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古代的农村乡镇,也没什么逛头,一眼就看到了头,这镇上总共就几家铺子而已,生意也不算好。 姜奶奶却说:“去哪边买几个馒头就行了。吃了也顶饿。你们家现在可不比往日,你得省着花用。”
第3章接受 想到自己总共就那么点儿银子,丑姑放弃了吃点好的,听了姜奶奶的话,买了十个大馒头。分了五个给姜婆婆,三人又讨了几碗凉水,凉水就馒头吃饱了肚子,才往回赶。 丑姑吃了一个半馒头,姜大牛吃两个馒头,姜婆婆就吃了一个。剩下的三个半馒头丑姑要带回家给两个弟弟吃。这种馒头,是一半粗面一半精面的,味道还不错。总之比她这几天煮的那种稀菜粥,要饱肚子的多。况且在现代这种粗杂粮还很走俏,她就会时不时的吃一些。 肉包子她是不敢买的,肉也没敢买,买得都是最紧要最必需的粮食类。总共就这么点子银子,坐吃山也空。刚才姜奶奶已经帮她精打细算了。按姜奶奶的意思,是不用买精米和油的,毕竟精米的价格贵三倍多有余呢,油也是精贵物。但吴家人惯常会吃些精米,吃菜也是会放油的,这些她很清楚,就没多说了。 说起来,吴家在村子里的生活过得算是奢侈的,因为他们家讲究吃,除了经常有肉吃之外,饭食一家人也都可劲着吃,没有人饿过肚子,不象村里其他的人家,一些人只能吃个大半饱。再加上他们家饭菜有油水又经常吃肉,所以他们家的三个孩子,身体都很好,力气也大。 就是丑姑虽然丑,但人家力气大,养得粗粗壮壮的,皮肤也不象别人那样苍白,一头乌压压的头发,身量也比同年的孩子高壮一些,不仔细看脸上的胎记,她还算得上是个不错的村姑呢。 三人背着东西在路上走着,一路无话,丑姑并不太敢亲近姜奶奶,她怕姜奶奶会察觉这具身子已经换了个芯子。不过,丑姑一向沉默少语,再加上她刚死了爹,心情不好也很正常。所以姜奶奶根本就没有在意过她的变化。 三人在路上歇脚时,过来了一辆小马车,那赶车人是个老苍头,边上还坐着个壮实的半大少年。车厢里面,还有人在咳嗽。见到姜奶奶一行三人,老苍头停了下来,凑过来问道:“老姐姐,你们这是往宁家村去的吗?” “是的啊。”姜奶奶答。 “太好了,我家主子是宁家村的人。第一次回来,不认得路。”老苍头又说。 “那你们跟着我们走好了,还有点远呢。”姜奶奶笑道。 宁家村虽然离姜吴村不太远,但姜奶奶并不太清楚宁家村的事情。丑姑就更加不清楚了。 在老头和姜奶奶说话的时候,那半大少年从车里扶了个人出来,也同样是个半大的少年,只是个子比刚才的这个要小一头了。那少年应当是身体不太好,病歪歪的,几乎是被抱着下车的。 见到姜奶奶三人都看着,老苍头叹了口气,说:“这就是我家主子了。他身体不好。另外那个是我的孙子,叫柱子。” 姜奶奶与丑姑和姜大牛,都看得出来那孩子身体不好,不过既然是主子,总得比大家身份高贵些,再加上他病歪歪的,大家也就都没有和他说话。 “阿爷,二爷要喝水。”叫柱子的少年嘴里含含糊糊的叫喊了一句,老苍头连忙过去侍候小主子了。 丑姑他们只觉得这叫柱子的少年说话吐词不清楚,行为动作都比较蠢笨,根本就没有想到他居然是个脑子不太清楚的人。后来,才知道他儿时发了高烧,烧坏了脑子,人有点傻了。 歇过了脚,继续上路时,老苍头让他们把背的东西放在马车上,反正他也是在步行,并没有骑着马,再多驮百把斤东西,也不算什么事情。 姜奶奶道了谢,几个人把粮食放在车上了。大家伙一路走,一路说话,这时候,丑姑和姜大牛都发现柱子有点不对劲了。 老头也不瞒着,看着孙子叹惜道:“这孩子命苦啊,没爹没娘的,那年发了高烧,好了就这个样子了。” 姜奶奶脸上也露出了惋惜的神情,安慰了老头几句。 闲扯当中,丑姑听明白了,车上的病人就宁家村的大户。老头和孙子都叫他二爷,宁二爷和姜大牛一样大,都是十三岁,柱子要年长两岁,十五了。宁二爷是回来宁家村定居的。至于为何回来,老头没说,大家也没有问。反正大家连宁二爷长得是什么样子都没瞧清楚。 一路走得不慢,也没顾得上再歇息,到宁家村的岔道口时,姜奶奶和老头道了谢,指着路口说:“进去就是宁家村了。我们是姜吴村的,得往这边走了。” 这一去一回,还搭了老头的马车帮他们运了粮食,让他们轻松了一段路。但大家也是摸了点夜路才回到村子里了。可见姜吴村去最近的小镇子上,也没那么近。 姜家两口人,帮着丑姑把粮食等物送了回来,连口水都没有喝就回家去了。 大门口,丑姑的两个弟弟,眼巴巴的坐在大门口等着丑姑,饿着肚子已经半睡着了。 “姐姐回来了,我要吃饭。”小弟立马叫嚷起来。 丑姑拿出剩下三个半馒头来,直接去烧了热开水,本来想喝点水算了,但看到锅边还放着一把洗干净了的青菜,这是弟弟们弄好的,原是等她回来煮饭吃的,她干脆就煮了一锅菜汤,多少也是个点缀。这一去一回的,也够累人的了,她懒得再煮饭了。要不是老头帮了他们一把,只怕她会更累。 两个馒头分给两个弟弟,一个给她娘了。虽然是半粗面的馒头,并不是精面馒头,但也是最近大家吃的最好的东西了,所以大家都吃得很香。就是她娘也没吭声,嫌弃不好吃。 这娘三个都一口气吃完了馒头,各自喝了一碗菜汤。就是最小的弟弟一个馒头也只剩下点儿没吃完,给丑姑吃了,可见三个人都饿坏了。丑姑吃着自己剩下的半个再加这一点儿,喝了一大碗菜汤,肚子也混了饱,去安歇了。 第三天早上,丑姑依旧煮了粗粮加了一把精米进来,这样煮的粥比光是粗粮要好吃一些,当然了,因为有了粮食,她今天煮得较稠。粥快熟时,她还炒了一个菜,就是菜园子里摘的蔬菜,加了点油盐,已经让两个弟弟开始流口水了。比起前几日,天天煮的没油少盐的菜粥,大家已经很满足了。 她娘看到这样的饭菜,眉头皱得老深,但也一样吃了。她本来是想骂丑姑的,但丑姑却连理都不想理她,她也知道自己这会儿还得靠丑姑过日子,不敢惹她。她自己连饭也不会煮,就是把米给她,她也没办法吃。 这样的日子,一连过了五天,丑姑总算是认了命,接受了这个新身体,打算安安心心的在这里过日子了。没办法了啊,除非是死。可已经死过一回的人了,哪里会再次轻易放弃生命呢。 他们家屋后是半亩薄田,全是靠吴猎户一肩挑起来的。这里本来是石头地,土壤很少,但地方很大,吴猎户觉得空着可惜了,空闲时就从远处山上,和从河里挖淤泥巴回来填,时间一长,就给他整出了大半亩的田。地里就种了些高粱与几畦时令蔬菜。 这就是吴家整个家产了。最开始吴猎户只是想整块菜园子出来的,后来慢慢弄大了,就有了半亩田可以种庄稼,虽然一年只能收个五六十斤,但对这个家也算是个收成,多少能贴补大家的嚼用了。 吴猎户原本是想把这里全整出来的,但没完成就死了。他就给孩子们留了这半亩地,一间屋子,一头驴子。屋子倒是很结实,前面是三间正房,有个小院子,后面是三间灶房。石头和黄泥巴垒成的厚实的墙,粗大的横梁,结实的大木门,屋顶上铺盖着厚厚的茅草,整个村子都是这样的房子,只不过他们家的格外厚实些,可见吴猎户是花了功夫来盖房子的。 丑姑带着两个弟弟一起睡了西屋,东屋是他们爹娘的房间,他们爹其实也不过是偶尔晚上在那屋子里睡个觉而已。平常他还就在灶房后面的那间屋子里安歇,所以他们家其实有三间房可以睡人。 丑姑想和两个弟弟分房睡了,她决定到后面的小房间去睡,把这间大的让两个弟弟睡。 她不习惯和人睡,何况她这个年纪也是该自己睡了,十岁的姑娘在乡户人家里,也不好和弟弟们混在一起睡了。 这里人一般十三四岁开始相看人家,十五岁前一般都会订下亲事。十六七岁就可以成亲了。不过乡户人家成亲的比较迟,主要是因为穷,所以大家养大了女儿,都巴不得她能在家里多干两年活,所以一般十七八岁才成亲,过了二十的也少。毕竟二十岁,就算是老姑娘了。 把小房间仔仔细细的擦洗了一遍,丑姑把自己的铺盖搬了过来,说:“今天开始,我到后头去睡了,你们俩自己睡。” 大弟弟点点头,也没什么反应,小弟弟反正一直跟着哥哥的,见哥哥不说话,也没反对。就这样把房间分了。 夜里,独自一个人躺在便宜老爹曾经睡过的房间,丑姑暗道,幸亏自己是个大胆的,不然,哪里敢睡啊。不过忙碌了一天,也等不到她胡思乱想的,这身体就累了,很快陷入了沉睡中。
第4章打柴 既然决定在这里好好生活了,就得寻找一条求生的路。光靠半亩薄田很显然是不可能维生的。丑姑决定还是要去打猎,既然吴猎户可以靠打猎养活一家人,而且她娘还那样精贵,就证明吴猎户不可能每次都只弄些山鸡野兔子回来,不然也养不起。 况且镇子上就那么点消费能力。她猜测,吴猎户还会去县城里卖些更加值钱的稀罕猎物,又或者什么其他的东西,只不过没人知道而已。只可惜啊,依她这把子力气,如果是个男孩子恐怕吴猎户也开始教她打猎了。只是她是个女孩子,吴猎户只能平时教他们姐弟三人练些把式,权当强身健体了。 丑姑没想过这个家还会有多少存款,如果有银子,吴猎户肯定不会只在自己家的后面整田了,肯定会买一两亩田,这样就不用他常年累月的去打猎和打零工了。家里要是有两亩田,收的庄稼能够够一家人三五个月的口粮,他的重担都会轻很多。 而且孩子们在长大,家里的各项开支都会不停的增加,他自己又会慢慢变老。再者家里没有田,没有一点儿余钱,以后怎么给儿子们娶亲。 “大姐,还要做什么?”正在沉思的丑姑被大弟的问话打断了思考。 大弟带着小弟在菜园子里摘了一把豆角,一把辣椒,已经洗干净了才回来。他很明白,这个家得靠大姐来管了。所以这几天,他都很认真的在寻找活儿干,比如摘菜洗菜等活儿。他在力所能及的为姐姐分担。 “不用了,你们先歇着吧。”丑姑懒懒的说。因为没有田,家里实在也没多少活儿可干。 “家里不是快没柴了吗?”大弟问道。 “哎哟,我差点儿忘记了。行了,小弟在家里自己玩,我和你出去打柴。”丑姑跳了起来,家里的柴就剩下两捆了。确实要去打柴了。 两个人年纪小,也不敢走太远,牵着家里最重要的财产,那头驴子去砍柴。当初就是它飞跑回来,大声嘶鸣着,告诉大家吴猎户出事了。几个胆子大点的年青人跟着驴子往山那边跑,最终只见到一滩血迹,及吴猎户的破衣与鞋子。 驴子在一边嘶鸣呜呜叫,象是在哭泣,大家都说这驴子快成精了。 这头驴子还真的很精明,这些天没有人管它,它自己到处找吃的,晚上就回来睡觉,它的窝棚也搭得很好,就在西屋旁边。 两人就在附近山坡上砍了些小树小枝的,再割了几捆茅草,搁在驴子身上带回来了。两人都会骑驴子,吴猎户教的,并且家里还做了一担专门架在驴子背上的筐子,就是给打柴用的。前面,吴猎户与会带着姐弟两个出去打柴,主要是让他们学会干活。 打柴的活儿,丑姑以前也是干惯了的,所以一点儿也没觉得费劲。两人站在板凳上面,把筐子抬到驴子身上。回来后,驴子跪下后腿,两人再把柴草拿出来,取下筐子。驴子就自己跑开了。 “咱家的驴子真是聪明啊。”丑姑叹道。 现在她才明白,他们这个穷家,也不算太穷呢,毕竟还有牲口呢。在乡户人家有头驴子真不能算是最穷的了,大家把这种大牲口,看得比人还精贵。丑姑想着,就是农忙时把驴子借出去驮粮食,也可以得些报酬。一家人还不至于一文钱都赚不到了。 “当然啦,爹都说了,这头驴子和我们一样的地位,爹很宝贝着驴子呢。”大弟说着,又想起了吴猎户,脸上有了泪痕。这个七岁大的男孩子,突然间就懂事了。 “好啦,好啦,没爹了,咱们就要自己努力了。走,去煮饭吃。”丑姑草草安慰了他一句。 这两天,她发现自己已经完全找不到原身的感情了,想来是她自己完全占据了这具身体。所以,她对吴猎户并没有多重的感情。而且日子这么艰难了,哪里有功夫伤心啊。 不过为了安慰弟弟,她还是决定弄点好吃的。因为,她其实还是蛮喜欢这孩子的,七岁大的孩子,就在为生活而努力着,她很受感动。这凭这一点,她也觉得自己该努力了。 也有段时间没吃过肉了,虽然顿顿吃饱了饭,其实大家还是蛮缺油水的,她总共只买了三斤油回来,用姜奶奶的说法,得用三五个月。所以,炒菜时,她也很省着在用。基本上水煮菜加一两滴油进去而已。但是今天,她决定好好炒个菜,园子里菜还长得挺好的,豆角黄瓜茄子辣椒,小青菜一个也不缺。 她决定做个豆角炒茄子,这道菜其实很费油,但正因为放的油多了些,这道菜就格外香,足足的一大盆子,一家人吃了个精光。连他们的娘都多吃了几筷子。 小弟弟还边吃边说:“姐姐,好吃,下次还要。”小嘴巴里塞得满满的,甩着腮帮子嚼的欢。 丑姑但笑不语,虽然这个家一直是丑姑在煮饭,但现在换了个芯子,煮的饭变好吃了,不仅仅是因为放的油多了。最重要的是因为煮饭的人厨艺变高了。她一个三十多岁的成年人,独自一个人生活,吃饭上还是蛮讲究的,虽然算不上厨艺多高明,但煮几个家常菜味道还是不错的。 这手艺可比十岁大的小姑娘强很多,何况小姑娘还是跟着姜姐姐学了点,再自己摸索的,能煮熟就不错了。哪里谈得上有什么厨艺,更别想能和她比了? 听到小弟的话,大弟弟却有些心疼的说:“姐姐,油用的太多。”如果象这样吃油,那点子油十天都叫不到。 “恩,我知道,这不也是偶尔吃一顿吗?”丑姑说,其实她心疼,但天天水煮盐拌的菜,她也受够了。越是没油水,吃得越多,而且还饿得越快。她发现家里个个饭量大,就是那个不干活的娘吃的也不少,一顿一大碗饭,还要加一碗菜。 虽然菜园子里的菜够吃,但没有油水,没有肉鱼的日子,她也过不下去。所以,她寻摸着该想法子改善一下生活了。 “大弟,咱们明天去打柴时,走远点,看能不能弄点野物回来吃。” “好啊。”一听到能弄野物,这孩子眼睛都恨不得发光了。他太馋肉了。 要知道,以前他们家虽然穷,但生活一直不差的,不说顿顿大鱼大肉,但是孩子们也没缺过肉吃啊。那山鸡野兔子可是多着呢,有时候,吴猎户也会割几斤肥厚的猪肉回来,除了能吃上大肉,肥肉还熬了猪油煮菜吃,也格外好吃。 这季节大家都忙着照顾庄稼,没有人砍柴,不过乡户人家也不太缺柴烧。毕竟收了庄稼,豆杆,高粱杆,菜籽杆,稻草麦草等,都能当柴烧,大家也不过是在冬天打些粗树枝等好柴,挑到镇子上去卖,换几个油盐钱罢了。 也只有丑姑姐弟两人天天出门打柴,不管是什么枯枝败叶,还是小灌木,还是茅草等,都一个劲的往家里运。反正他俩有驴子这个重要的劳动力,而且驴子每天也要出来吃草。割草等活儿也不算太累了,两人又都是熟练工。干得还蛮起劲的呢。 这天,两人特意走得远了些,顺利寻找到了两个吴猎户留下的套子,捡到两只活蹦乱跳的山鸡。 “哎呀,太好了。要是天天能来捡到就好了。”大弟兴奋的说。 丑姑也抑止不住高兴,嘴里却说:“想得美呢,有这么好的事。不过有两只鸡,我们可以养着慢慢吃,要是能下蛋就好了。” 说到蛋,她开始觉得奇怪了,为何家里没有养些家禽。不说拿出去换银子,就是自己家人吃了也是好的啊。 这个疑问很快就被大弟解答了,“别养着,娘不喜欢。她嫌太吵还脏。” 丑姑叹气,搞了半天,她就说呢,家里为何没有养鸡鸭,猪之类的。搞得连个蛋也没得吃。原来是那妇人不喜欢,不许养。 “听她的呢,现在可不比以前,我往后还会捉些小鸡小鸭回来养,咱们也能吃上蛋。”丑姑不以为然的说。 现在没有人打猎了,以后想改善生活,就得靠养鸡鸭了。而且养的好,也还能为家里增中些收入。反正眼下可是她当家作主的时候了,家里不养些鸡鸭怎么行,就是猪她也想养上一头呢。只怕买不起小猪仔。 不过最后这鸡也还是没养成,被她找姜奶奶拿出去和别人换了五只小鸡仔回来了。有户人家忙过了头,没发现母鸡又在偷偷孵化小鸡仔,等他们发现时,小鸡仔都成形了,所以只能让它们孵化出来了。但是家里已经养了些小鸡,况且现在也觉得过了养小鸡仔的时间,自己也不想养,正好给丑姑。 姜奶奶还找别人要了五个鸡蛋回来了。说这时候的小鸡仔不值钱,得加几个鸡蛋作补。毕竟一只山鸡肯定不止值几文钱。 另一只山鸡,因天气也热了,怕腌着坏掉,她干脆也一锅给炖了,只是加了不少的豆角。又足足炖了一大锅,还给姜奶奶家也端了一大碗过去,当是谢谢她这些日子的照顾了。 “哎哟,难得吃点荤腥还给我们送过来。”姜奶奶嘴里客气着,但还是麻利的接过大海碗。 因为他们家生活也不好,孙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没油水的饭菜,一顿得吃两大海碗。这一碗菜,给他一个人也不够吃,吴猎户不在了,也没人给他弄点肉吃,孩子也得补身子。 丑姑笑了笑,拿着空碗回家了。她不爱欠人家的人情,况且以后说不定还经常有求人家帮忙的时候呢,得把关系搞好点。姜家再怎么着,也比没了吴猎户之的吴家强很多。 姜大牛已经快顶上个壮劳力了,而且姜春花十六岁了,是个正经劳动力。两姐弟都能干活,姜奶奶已经不需要出主力了,他们家的日子是看得见的越过越好。
第5章相依 接下来的几天,两姐弟疯了似的往山那边走,希望能再捡到些野兔子山鸡什么的。毕竟这一带可是吴猎户的天下,说不定他弄了不少活套和陷阱呢。 可惜的是,他们再也没有遇上这等好事了,不过柴草倒是多打了不少。毕竟越跑得远,柴草就越丰盛了些。直到他们家的院子里堆了大半,丑姑打算歇歇了。因为天气很热了,跑出去就是一天,家里就靠个五岁的孩子在照应着,她也不太放心。 那个娘就是个摆放,还是个会消耗的摆设。五岁的孩子都知道看着五只小鸡仔,她却只知道关在屋子里闲着。丑姑对她的忍耐已经快到极点了。 每天回来,看到五岁的小弟一个人围着几只小鸡仔,很认真的照顾着它们,她就觉得心酸。 小弟还说:“姐姐,是不是小鸡很快就可以长大,生蛋给我们吃了?” “哈哈,还早着呢,差不多得半年时间呢。”丑姑说。 幸好她是正宗的农村姑娘,虽然大学毕业后就在大城市里工作生活了。当然了,农村里的那些活儿,她其实也是个半罐子水。比如鸡仔,她记得是春天孵化的,到了秋天就又开始下蛋了,鸡最开始下的蛋很小,一年的鸡都称新鸡,养过了年的母鸡才叫老母鸡了。 反正一到秋天,家里就开始杀新公鸡吃了,不过也有些不杀的,会腌割了,让公鸡长成肥大的肉鸡,再吃。一般也就留两三只正常公鸡养到年后,再次孵化了小鸡后,就会杀掉吃了,只留一只公鸡打鸣,现次等着新公鸡长大呢。最后,最老的大公鸡,一般是不吃的,养到老死。 天天打柴虽然不算很重的体力活,但其实也会累人的。毕竟这个身体也不过十岁而已,所以丑姑决定吃掉那几只鸡蛋,给大家补身子。 这可是家里最好的一点食物了。本来她是想白水煮了,姐弟三人一个一个的。但是又觉得一个鸡蛋,也不过能吃几口而已,只怕味道都没有尝出来,就吃完,这样吃不划算。所以,丑姑割了一大把韭菜,和五个鸡蛋炒了一盆子韭菜炒蛋,人人都吃了一碗的量,当是改善一家子的生活。 其实,因为韭菜太多,蛋太少,就象在吃炒韭菜,但是不管怎样,里面有蛋味啊,而且搁的油还比平常要多,所以还是觉得格外香。当然比光炒韭菜好吃多了。 “真是好吃,等咱们家的鸡下蛋了,我们天天吃炒蛋。”大弟说着,期待的盯着几只小鸡仔。 “恩,恩,我也要。”小弟也大叫道。 丑姑听着他俩的童言,再看两人满足的神色,心里酸酸地,孩子们的愿望就这么点儿。 “恩,等咱们家鸡下的蛋多了,咱们天天换着花儿吃鸡蛋,煮的吃,炒的吃,煎炸的吃,还可炖着吃。”丑姑重重的点了点头,说。 经过一段日子的相处,丑姑对两个弟弟的感情变深厚了。两个孩子都很依赖她,并且还会努力寻活儿干,为她减轻负担,着实是令人心疼的好孩子。他们甚至有些小心翼翼的在讨好她,就怕被她嫌弃是负担。 这样的孩子,令她无法不管他们。还有一点就是,她在这里其实很寂寞无助,身边非常需要有人。而这两个孩子,在她身边,也给她带来了一些生活的希望和生存的意义。 而且脸上这块胎记,在这年头是不可以想法子弄掉的,人人都觉得她丑,她也不指望还能找个好男人成亲生子了。所以,两个弟弟她就当是养儿子。在现代,她因种种原因还没能结婚生子,但实际上,她还是蛮喜欢小孩子的。 屋前屋后都堆了一地的柴草,丑姑以为可以烧好久了,正想歇几天。姜奶奶过来了,却告诉她:“就这点子柴,不够烧一个月的。你们得多弄些回来,这种茅草看着多,真烧起来,一点儿也不经烧,冬天也不能用来烧炕。要多弄些粗大的树枝回来。” 粗大的树枝这种活儿以前都是吴猎户干的,他会专程去砍,去远一点的地方,砍的都是成人手臂粗的粗树枝。孩子们哪里可能砍得到,就只能割些茅草,捡些枯枝落叶,了不起能砍些矮小的灌木丛。但其实灌木丛多半是荆棘类的,还长着刺,不好砍,丑姑都不敢要。所以,姐弟两弄回来的基本是茅草。 丑姑皱眉,心想这个难度有点大了,但也没说什么。她不是那个真正的丑姑,没她那么依赖姜奶奶,她从一些只言片语中了解到,以前姜奶奶是有意让她嫁给自己的孙子大牛的,但现在却不好说了。 大牛大她三岁多,人也老实勤快,又是打小一起玩大的,确实算得上是门合适的亲。 姜家穷的很,头些年如果不是吴猎户帮着他们种地,姜奶奶想养大两个孩子,基本就不可能。就是现在,姜家也依旧是村子里的穷户。姜奶奶也没能力给自己孙子娶多好的媳妇,而丑姑虽然丑,但力气却不小,他们三姐弟都力气大,大家都说是因为吴猎户力气大的原因。 况且丑姑身子养得壮实,这样的姑娘农户人家是非常喜欢的,又能有力气干活,又好生养。农户人家娶媳妇儿,可不讲好看,就是讲实际的,要能干活还能生孩子。 当然了,丑姑家的条件算不好,自己长得又丑,这样的姑娘家也不可能嫁到多好的人家去。一来二去,姜奶奶和吴猎户就都有了这个默契,想着等丑姑大点就可以订亲了。 姜大牛其实也清楚这事,他对丑姑谈不上喜欢不喜欢,有点把她当妹妹看的意思。但是有一点他很明白。如果他们成亲了,有吴猎户与弟弟们的帮衬,姜家的日子会好过起来。这些年来,虽然姜奶奶帮了吴猎户很大的忙,比如照顾他媳妇坐月子,照顾他家刚出生的孩子,教他们家种菜种田等等。 但是,吴猎户对他们家的帮助却更加重要,年年的农忙时节,下地都少不了吴猎户,那些重活基本全是吴猎户干的。并且他每次出去打猎,请姜奶奶照顾家里之后,还会给一只两只山鸡野兔子当报酬。姜家一年的荤腥全是从这里来的,不然就凭他们自己,哪里吃得上肉啊。 姜吴两家的事情,村子里的人都知道,姜家可是地道的本村人,那些本家们虽然可怜他们家,但也没象吴猎户这样帮衬他们家,毕竟大家的日子过得都不怎么样,自己地里的活儿还忙不完呢,哪个不愿意自己家多干点,多有点吃的啊。 所以姜吴两家走得近,大家也能理解,甚至也都默认了姜大牛会娶丑姑。只是,姜吴两家没正式下定,大家也当作不知道而已。毕竟孩子们还小。 但是现在吴猎户死了,扔下个乱摊子给丑姑,丑姑的身价可比吴猎户在时低了不止一星半点了,那简直是低到尘埃里去了。丑姑得养着两个弟弟及他们的母亲,别说帮衬姜家了,姜家还得反过来帮衬他们家。再说了,吴家又没有什么产业,不象姜家还有几亩田。 准确来说,没了吴猎户,吴家三姐弟要怎样活下去,都是个问题呢? 村里人也有人在为他们三姐弟担心,怕他们迟早要饿死。但也有人生怕他们的生活会落到全村人身上。也有那种孤儿,还不就是靠全村人,你一口他一口的帮扶着养大的。但是人家那是一个孩子,你家省一口,他家省一口,还能拉扯大,而吴家却有三个孩子再加上一个大人。这个负担就不是从自己嘴里省一口两口的事情了。大家都穷,既不愿意多增加这么多负担,也负担不起。 所以,有人就在商量,能不能给他们娘招个男人进门,大家都认为有个当家的男人,日子总会好过一点。又或者把她娘嫁出去换点银子,养三个孩子。而不管是哪种,这样的男人都不可能是好男人。 第一种,一定是那种娶不起媳妇的,还一贫如洗的老光棍,甚至是游手好闲的地痞流氓。第二种,也就是比第一种好了一咪咪,倾其所有来买个生娃的婆娘,也不可是好男人。绝对是家里穷的要死,年纪又大了,又或者身体不好有诸多毛病的。 第一种这样的男人进了门,如果不能收心认真干活,这三姐弟还得多养一个,说不定他还买掉孩子们自己花用,还白得了一个如花似王的媳妇儿,占了这么大一处房产。多半的结果就是坑孩子们。 第二种呢,稍微强了一点,也就是坑妇人。这样的男人不可能拿得出多少银子,指不定就是一两半两,也不可能真的能养大孩子们,不过是让他们能多捱一年半载而已。妇人嫁过去也不可能有什么好日子过。 所以,一听到这两种说法,心地好的人就说开了,这完全是坑人,哪里是为人家好啊。谁也不乐意这样的选择。 “吴猎户的媳妇儿,长得象仙女似,养得跟大户人家的少奶奶一样,哪样的男人她看得上眼,你们这是作好事呢,还是坑人呢。搞不好就是逼死一条人命。吴猎户那么疼爱媳妇的人,要是知道有人这么作践她,说不定半夜会找上门来算帐呢。”有人说。 这话一出,可真把那些打小算盘的人给吓着了,谁都知道吴猎户厉害,长得人高马大的,一身的腱子肉,随便一扛着就两三百斤,再加上打猎杀生多了,身上总觉得有股子杀气。而且他还又是横死,在大家的眼里这样的人最容易变厉鬼的。 所以,这些话也不过是大家私下底说了几天,就歇火了。反正目前,丑姑姐弟三人,还能撑得住,没有天天饿着肚子,到村子里来讨吃的。大家也就当作不晓得,他们日子艰难。 丑姑姐弟又基本不与村子里的人来往,居然一点儿也没有听到这些闲话。如果是听到了,丑姑还巴不得把那妇人嫁出去换点粮食回来吃呢,谁让她尽吃不干活呢。她嫁了,还能给他们姐弟三人减轻些负担。 她自己如果就一张嘴,也不指望这个娘,她一个成年人的魂,养自己总能不饿死。但是还有两个弟弟要养,她可不会天真的以为就靠半亩田,能养得起三口呢。而且,她仔仔细细的回想了好久,在脑子里翻捡了几遍,也没有发现这个家还会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给他们。再加上,她初来咋到的,什么情况也没有摸清楚,又只是个十岁大小的丑女娃,她也不会以为自己能在这里混得风生水起,发家致富。 那些小说中说的,一个药方子,或者一道菜的做法,又或者设计出好看的衣服,首饰等等就能买多少两银子的事情,她是不相信的。更别提还有人捣鼓发明什么东西,这可得需要各种基础工业跟得上才行。 总之,她想破了脑袋,也没有找到一条稳当的生财之道,想来想去,还是种田最稳当。但是家里却没有田,就那半亩,种得再好,能收到五六十斤就不错了,姐弟三人,能吃上多久啊? 象他们的爹那样去打猎是可以,起码可以有肉吃,多的还可以拿出去换粮食。可是她才十岁而已,一不会射箭,二不会做陷阱,三不敢进大山,怕遇上猛兽,自己倒成了人家的食物。 “哎哟,这可怎么办?”丑姑天天发着愁,她真怕自己哪一天就支撑不下去了。如果没有了她,这个家就真的只能坠入深渊了。 好在,每天有大弟催促着去打柴,去野外寻食,她也就象是有了些目标似的,不然闲在家里,只会胡思乱想,越想越失望,越想越觉得活不下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