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传3

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俗姓陈,单名一个袆字,生于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河南陈留(今河南省偃师县缑氏镇陈河村)人氏。是汉朝太丘长仲弓的后裔。曾祖父陈钦,曾任后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以学优出仕北齐,任国子博士,食邑周南(河南省洛阳)。父亲陈惠,身高体壮、美眉朗目,平时潜心学问,博览经书,为时人之所景仰。陈惠曾做江陵的县官,后来隋朝衰亡,便隐居乡间,托病不出,当时的有识之士,都称赞他的志节。陈惠共生四子,奘师是他的第四个儿子。

  3  奘师在荆州讲完后,又继续北游寻师访道。首先来到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寻得高僧慧休法师,向他学习《杂心摄论》,前后只花了八个月时间。慧休法师忍不住称赞奘师说:“玄奘法师的才学真是少见得很,他的领悟力,恐怕也没有人比得上。”离开相州以后,奘师继续北上,来到赵州(河北省赵县)拜谒道深法师,花了十个月的时间,跟他学《成实论》,然后才拜谢而去。最后,奘师回到了久别的长安,住在大觉寺。此时战乱早已结束,长安再度成为研究佛法的重镇。奘师先向道岳法师学《俱舍论》,他天资聪颖,只听了一遍,就能够了解大意,及至他过目以后,便能历久不忘,即使是宿学耆年的高僧,也没有人能超过他,至于综合各说,深思熟虑,更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的。当时长安有法常、僧辩两位大德,都是精通大小二乘及戒、定、慧三学的高僧,也是京城的法匠,为道俗四众所共同宗仰。奘师虽然研究过大小乘佛经,也讲过《摄大乘论》,但是自己仍觉得有疑问,因此决定继续向二位大师求学,专从二师研究《摄大乘论》,反复讨论,两位高僧都同声赞叹,对奘师说:“你真是佛门的千里驹,将来佛教的大力弘扬就全靠你了。可惜我们都已老迈,无法亲眼见到你的成就。”从此以后,年轻的奘师誉满京城。奘师遍谒诸师,饱读经书后,发现每位法师对佛法的见解不一,其中虽然各有所专,仍不免与圣典有所出入,到底谁是谁非,孰正孰邪,实在难以取舍。于是奘师心想佛教发源于印度,西天号称佛国,只有亲自到西天去走一遭,方可解释疑惑,况且自己皈依佛法,灵山圣迹,凿凿可考,岂可不前往巡礼一番?又想自古以来就有法显法师、智严法师,曾往印度取经,都能求得佛法,传播东土,为什么自己就去不得?奘师主意已定,就结合道侣数人,一道陈表上奏皇上,请求朝廷准许他们前往印度取经,可惜未被批准。众人只好作罢,唯独奘师立志西行,非常坚决,虽只剩他一人,仍决定独自前往。可是西天遥远,道路艰险;而且玉门关外,是突厥人的世界,西行困难重重,这是奘师早已知道的,在他脑子里,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先用人间种种艰难困苦试验自己,看看自己是否经得起考验。最后他追求真理的决心,坚强不屈的意志,战胜了一切困难。于是奘师每天进入寺中,向菩萨启请,表明自已西行求法的心愿,请求菩萨加持自己一路顺利。其实,早在奘师出生时,他的母亲就曾经梦见他身着白衣西去求法,这也可以说是法师西游的先兆。贞观三年(公元年)秋八月,一天夜里,奘师在梦中,忽见大海中有一座宝山,发出闪闪光芒。可是环顾四周,只见海中波涛汹涌,并无船筏可供过渡。为了登上宝山一探究竟,奘师鼓起勇气跃身入海,只见海中忽然涌出许多石莲花,一直从岸边连到山脚。奘师踩着石莲花,不久即至山下。但宝山峻峭不可攀登,奘师便试着踊身自腾,没想到竟扶摇直上,一下到了山顶。此时奘师并没有寻找金银宝石,只是觉得站在高处眺望,感觉非常美妙。不料美妙的感觉刚出现,他就从梦中醒来。“这一定是菩萨在暗示我,要我勇往直前。”奘师做了这个梦以后,更加坚定决心,决定不管任何困难,都要西游取经。这一年奘师二十八岁。

年4月11日

  

END

  

往期链接

玄奘法师传(1)

玄奘法师传(2)

来源|《玄奘法师传》

图片|网络

责编|贤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eyulian.com/tlxx/65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