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图故事史惠济桥弘扬仁心善风的津

  在浙东运河流经萧山老城区东门的河道上有一座古桥,它与千年古刹同名,曾经见证寺院医药仁术疗疾的神秘和辉煌。如今,古寺已然荡然无存,只有它风采依旧,静静诉说有关医者仁心、惠民济世的传奇故事,流风余绪至今引领公序良俗。它,就是毗邻惠济寺(竹林寺)遗址的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惠济桥。

文保单位石碑

“古惠济桥”桥名

一、长虹卧波

  惠济桥南北纵向跨于萧绍运河,北堍直面兴盛时惠济寺的南山门,是古寺整体的重要构成。今天,我们无从查考惠济桥的始建年代,关于它最早的文献记录载体是明弘治《绍兴府志》,说明至少多年前惠济桥就已经建成。

  我出生在运河之畔,居住在以前是惠济寺正殿改造的公房、现在以竹林寺命名的竹林寺弄,在那口名叫灵芝的古井边生活,直到独立成家才离开,算是不掺滴水的原住民。

  惠济桥为单孔石拱桥,据李维松先生《萧山古迹钩沉》书中描述,该桥通长17.9米,跨径6.75米,宽3.4米,矢高4.5米。栏板石高0.44米,宽0.3米,桥身栏板拼接处没有望柱间隔。北端石台和东西两侧的八字形踏跺为上世纪80年代为拓宽文化路改造而成。桥顶东西栏板有望柱4根,柱头为石雕莲花座,仅有西南一柱尚存半个柱头,石莲形象依稀可辨。石拱劵东西劵脸石上各阴刻“古惠济桥”四字。

  惠济桥东西4面金刚墙均建有镇水兽,虽有多年历史,却也形体清晰,基本保留原始风貌。西北金刚墙刻有碑文书“大清同治六年八月吉日重建”,字迹湮灭几乎不可辨识。

  惠济桥结构完整,形制古朴饱满,它的装饰艺术简洁生动,体现出宗教信仰和世俗关怀相结合的特点,是江南桥梁建筑的又一典型。

  东西两面点缀的镇水兽,线条简练、造型方正,与桥梁风格浑然一体。镇水兽是中华建筑文化中很有趣味的元素。它是传说中龙生九个儿子里面的一员,名叫霸下,力大无比,常见它背负巨大石碑趴伏在宫殿、庙堂入口等处。霸下还有一项本事:它肚量也很大,大到能一口吸尽四海之水,吞吐自如,所吐之水“少能载船,多不淹禾”,能让江河不受旱涝之灾。人们用它装饰石桥的目的是消灾避祸、调节水量水位,眼前这条运河承担交通、运输、灌溉等多种职能,与两岸民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要穷尽可能的手段来保障河道安全。

镇水兽

  惠济桥桥面4根望柱以莲花座作为柱头,寓意深刻。莲花的特性与佛教的教义相吻合,象征“清、净、圣、洁”的意境和美德,同时也和竹林寺女科医道洽和。佛教认为浊世是一片苦海,摆脱苦海最直接也是最快捷的途径就是修行,实现从浊世到净界、从大恶到尽善的升华,体现在植物花卉上就是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过程。

  虽然我们不知道之前的模样,但是至少可从重修后的惠济桥知晓僧人弘扬佛法、劝善济世的愿景和理想:铺路造桥,功在当代;善德成风,利在千秋。同时也能体会到惠济桥和惠济寺在整体构成上的特殊关联。

  有意思的是,惠济桥既以北岸的惠济寺得名,也因南面庙河上的凤堰闸而又名凤堰桥,所以《嘉靖萧山县志》条目云:“在惠济寺前曰惠济桥,即凤堰桥。”,一桥两名。明嘉靖三十三年()施尧臣筑萧山县城,改闸为桥,叫凤堰闸桥,又称凤堰桥,从此一桥一名,各有所属,民国《萧山县志稿》也因之删去旧志“……,即凤堰桥”的描述,可是口口相传,积习难改,至今还有居民误称惠济桥为凤堰桥。

  关于惠济桥、风堰桥,民间还流传一个传说:相传象征一贵一富的两只凤凰,从萧山北干山飞来,一只停在惠济桥北寺院大殿的顶上,从此惠济寺医术远近闻名,皇帝敕封为医王,这是贵;另一只停在惠济桥南凤堰闸上,后来堰下任家出了任渭长、任阜长两位大画家,他们的画价值千金,这就是富。所以说此处地灵人杰、英才辈出并不为过。

惠济桥和凤堰桥

二、古寺济民

  吾生也晚,未能目睹惠济寺、惠济桥繁盛时的模样,且让我们穿越明清,借舟浙东运河,从惠济桥下南岸起埠,翻过桥来,脑补东南名刹当年的庄严格局和恢弘气度。

  惠济寺头道山门紧接惠济桥北堍,头山门两旁矗立宋理宗御赐石狮子一对,高丈余,此处威严,必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从头门至二门约米,称“晋地三尺”,可五马并行,名木古树、水井朱栏点缀其间。大雄宝殿后有竹园一座,紫竹成林,风景清丽,竹林深处系十世医王墓地。藏经楼“文益堂”仪态端庄,珍藏十世医王印及盖有御印的十世医王像。

  那么,惠济寺究竟有什么渊源呢?

  相传,惠济寺始建于南齐年间(-),名古崇寺,俗称竹林寺。当初“盖未尝有医,而亦未尝有寺,所谓竹林者,不过静养席地耳”。

  开山多年以后,寺院迎来神奇转机。据传,后晋天福八年(),有一位云游的道人路过此地,寺僧高昙见他骨格清癯、风度翩翩,认为肯定不是等闲之辈,便像师长一样款待。果然,这位道人居住了一个多月,感激于高昙禅师的盛情美意,就在告辞的时候“乃以胎产前后秘方数十种,又胎产至要证及诊法共百十余条授之”,将妇科、产科诊治的秘密方术传授给了高昙。

  高昙禅师欣喜万分,彻夜通读医方、诊法,居然学以致用,临床效果非常好。医金渐丰,禅师就在原址扩建寺院,名为“资国看经院”。此后,历代僧人研习医术,尤擅长妇科。“竹林”便由诵经宣佛之地,变为以医学名闻遐迩的古老寺院。据清任以治《旧雨丛谈》记载,竹林寺在后周、北宋之际(约-),已有“越中妇科巨擘之称”。

  南宋绍定六年()六月,谢皇后出巡,途径浙东运河起始地萧山西兴铁岭关,忽得重病,王室慕名宣召竹林寺五世静暹(xiān)诊治。静暹施秘方药到病除,“有功掖庭”。理宗大喜,御笔亲书“惠济寺”寺名,又敕赐“晓庵”(静暹法号)、“药室”匾额两块;封静暹为“医王”,从此惠济寺名声大振,后人皆以“医王”相推重。所谓“十世医王”,即从晓庵上溯四世开始,下续五世为止,从此惠济寺寺院医药以“竹林寺女科”名噪天下。

  关于竹林寺女科起源的依据,多见于陈寿椿、陈拯民父子等寺僧后人传述,也有康乾年间所编的《竹林寺世乘》等文献可考,内容当以静暹等“十代医王”以后传人的事迹为主。

  中华医学博大精深,寺院医药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有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远的如藏医藏药、少林药局,近的有静修庵茶亭伤科、竹林寺女科,佛教和医药结合形成寺院医药,这是符合规律的必然结果。

  佛教认为“菩萨求法,应向五明中求”,“五明”是指“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和内明”。其中“医方明”就是要求掌握医疗养生和制药等方面的知识。

  另外,佛教教义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要解决世人生老病死等实际苦难,而关于医药学的知识技能正是对口的工具和途径。当然,佛教的药王崇拜思想也是寺院医药兴起、发展和进精的动因。

  至于竹林寺女科得之于道人之手,这和敦煌藏经洞与王道士的故事一样意趣盎然,耐人寻味。

  竹林寺女科始于后晋而盛于南宋,一脉相承,名医辈出,至清末传至世,盖世医名,代代不绝。除5世静暹、37世绍钟(即空)医名远播外,19世圆洽有“活神仙”之称;32世普门(茂林)被誉为“邯郸再世”;44世海枕(岸先)80寿辰时,萧山知县潘重庚在祝序中说他“精于医理,名驰吴越……”。《中国医学大成》记载:“萧山竹林寺妇科由来已久,杭嘉湖萧绍各县缙绅家奉之若神……”。往昔,全国各地到竹林寺求医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惠济桥畔舟楫川流,如第51世闻坚(朗年)禅师医道精湛,有患者在竹林寺楼宅上刻下“门前车马喧,声声疗苦难”的诗句。

三、惠风千年

  中华医学表现为仁心仁术,医术与医德双修双馨,竹林寺女科历代传人莫不如此。想当年,正是因为高昙禅师热情好客、尊敬师长才得异授而行医,长此以往,秉承医者仁心,赢得杏林芳名。

  虽然自古以来寺院里不乏名医良药,但是在旧时代僧人诊治妇科疾病,总归难合“礼数”,其中的障碍可想而知,而竹林寺女科的特色成就也恰恰表现在这里。脉诊、舌诊民间医家则可,梵宇医僧却有所忌讳,因此,竹林寺僧人独辟蹊径,基本弃用按脉、观舌之道,医僧问诊,每每借助“神佛”测度患者的隐曲,以此洞察病情,审因论治。医患问答,体贴入微,医僧善良、平和、谦逊的姿态获得患者无保留倾诉,病证坦露无遗。竹林寺方书症的方论,只靠问诊,皆无脉诊、舌诊之辨,为医家叹奇,说是技巧,更多的是基于相互信任的仁心善意。

  后晋以降,竹林寺屡建屡毁,命运坎坷;惠济寺僧人屡毁屡建,心坚如石,令人感慨。

  明末,惠济寺迭遭兵燹,屋宇毁损。清初,第37世绍钟(即空)禅师重振寺院,一扫破败陈迹,医僧复集,医誉重播。道光年间(-),第92世莲尘师徙,“不受人间一分布施”,重修寺院,再现雄姿。

  同治年间,惠济寺僧人托钵化缘,积累资金重建惠济桥。筑霸下而济苍生,雕石莲而表心迹,一片赤诚昭昭然也。

化缘造桥群雕

  至清末,全寺占地面积8亩左右,大小屋宇约百十间,殿宇巍峨,翠竹夹道,古木参天,绿荫深深,山门正对惠济桥,桥下碧水波澜不惊,一路向东,好一幅东运河精致图画!

  年,第世陈绪辉还俗,从此竹林寺女科再没有僧侣传人。

  民国初年,惠济寺藏经楼“文益堂”失火,大量文献、文物毁于一炬。

  年11月30日,日军飞机轰炸萧山县城,惠济寺几乎夷为平地。

年11月萧山大轰炸后的竹林寺废墟

(来自网络)

  年1月,萧山沦陷,惠济寺和浙东运河沿岸大好河山一样惨遭日寇铁蹄蹂躏,古寺、古木、成片竹林难逃劫难。

  解放后,竹林寺女科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代传人陈祖尧、陈寿椿继承祖业,医院校进修,学成后坐堂接诊,盛况如前。

  和惠济寺一样,惠济桥也历经磨难。十年浩劫,文物古迹遭到严重破坏。年夏天,“造反派”砸坏惠济寺本已残破的石狮子,又赶到桥上敲掉望柱上的石莲花。因为世传人陈绪辉还俗后曾奉天主教,所以当时惠济桥也一度改称“反帝桥”。

残破的石莲

  我在运河边长大,从小跟着二哥在古桥和运河游泳、捕鱼和嬉戏,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都要经过惠济桥去上学,亲眼见证运河里舟船往来载客运货繁忙的景象,我们对桥上的每一条踏跺都了如指掌。

惠济桥吊船洞

  那时,常有女客来问陈医师家在何处,她们是来向陈寿椿医师求医问药的,她们相信就是跨一跨竹林寺的门槛,毛病就会好一半;也有多年不孕的女子经过诊治终于生儿育女而来报喜。陈医师挺拔清瘦、言语温和,颇有仙风道骨之气。当时他下放在长山卫生院,患者前来拜访必须算准他休息回家的日子。

  目前,惠济寺已经基本无迹可寻,灵芝古井是它唯一遗存的原物。年,遗址之上建起石亭,名叫惠济亭,石刻对联云:“拯世竹林有良药,救民苦海凭医心”“十世医王名扬神州、万家弱女疴消竹林”,算是对竹林寺女科的褒扬和纪念。

惠济亭

  然而惠济桥依然保持原来的骨骼和风姿。年,公共园林机构在桥南小广场上设立一组塑像,名为“化缘造桥”。僧人右手立掌,左手托钵,形容平和、坚定,身后工匠正在加紧施工。群雕再现历史故事,生动阐明惠济桥和惠济寺(竹林寺)之间不可分割的特殊关联。

  回望千年,我们常常感慨于运河遗产的丰富和精深。曾经是惠济寺入口的惠济桥已近百年独立,无论匆匆经过还是细细品味,人们总能体会到特定时空里浓郁的济世情怀和善德风尚。这些珍贵的文化基因,并没有淹没于岁月风尘,如今,它们和时代精神相融合,正在转化成滋润运河子民的新的营养。

惠济桥

作者:翁迪明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eyulian.com/tlxx/68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