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念珠你想知道的一切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618897.html

本文系统讲述了不同宗教的念珠差别,以及“佛珠”的起源、演变、种类、制式、材质、子珠数量差异、不同质料之功德差别、不同修法之用珠规范、持捻方法与注意事项、开光/加持/还净的仪轨及咒语等十个部分,共两万余字。

01

只有佛教有「念珠」吗?

念珠,又称作「数珠」,主要是指宗教徒在祈祷、歌颂、念经、持咒或灵修时,所使用的一种珠串式的修行工具,这些珠串虽然材质各异、大小不同、数量不一,但都是用一根绳子将一颗颗的数珠串起来,数珠可以在绳子上来回拨动,主要作用是计数。

念珠并非佛教独有,而是在世界上主要宗教中,广泛使用:比如佛教、道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等等宗教徒日常修行中,都会用到念珠。先简单介绍一下其他宗教的念珠:

〔东正教、天主教:祈祷绳〕

东正教、天主教称作祈祷绳(prayerrope),是源自古代沙漠修士的一种祈祷用具,用于计算祈祷的数目。

最初的时候,修士们用石子、豆子来计算祈祷的数目,后来使用绳子打结来当做念珠。祈祷绳的功能类似于念珠,但并非由珠子串成,而是由两根羊毛线编制而成,形制为一个紧挨一个的祈祷绳结,收尾相接之后通常由一枚十字架作为开始和结束的标记。

祈祷绳的材质多样,有羊毛编制,也有使用丝线、棉线、麻线或普通的线绳编制。最常见的祈祷绳颜色是黑色。也有象征圣母的蓝色、象征基督宝血的红色、象征补赎的紫色等其他颜色。

常见的祈祷绳有结、50结、结,还有结、00结、结等,较长的祈祷绳通常是修道者或特别精勤于祈祷的人使用的。

00结祈祷绳

〔伊斯兰教:赞珠(泰斯比哈)〕

伊斯兰教使用的数珠称为「赞珠」,即穆斯林赞主赞圣时用以计数的珠串。阿拉伯语“苏卜哈”、“迈斯拜哈”、“米斯拜哈”的意译。中国、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等地区的穆斯林称赞珠为“泰斯比哈”(Tasbih)。伊拉克又称珊瑚做的赞珠为“尤斯尼”(Yusni)。苏菲派在赞主赞圣、念“迪克尔”和为“吾里”祈祷时,均以赞珠计数,无赞珠者以手指节计数赞念,穆斯林使用“泰斯比哈”时不能用拇指拨动,只能用食指拨动。

伊斯兰教初传时期,据传先知穆罕默德及其妻阿伊莎、圣门弟子艾布·胡莱赖等都使用过赞珠。最早广泛使用赞珠,始自15世纪后苏菲派穆斯林。据西方学者称,穆斯林使用赞珠系受佛教念珠影响。在十字军东侵时,又从伊斯兰世界传给基督教徒。

赞珠贯穿成串,有的用宝石、玛瑙、琥珀、象牙等精制而成,也有用角、骨、木、皮革、椰枣核或玻璃等品制成者,有圆形、锥形、菱形等多种。

赞珠有颗串、45、51、66、99、、颗串不等。安拉除本名外尚有体现其德性(Sifat)的99个尊名,虔诚的穆斯林使用赞珠,每念一个尊名时拨动一颗赞珠,故通常使用的赞珠多为99或颗串。

逊尼派不主张将赞珠挂在颈项上,以有别于佛教徒。苏菲派的一些高级修士及巡游苦修者将赞珠挂在颈项上,以示其身份。

赞珠(泰斯比哈)

〔道教:流珠〕

道教的念珠,称作:流珠。道教经典《黄庭经》里面,明确了流珠的使用方法,流珠是作为法器和法信使用。

道教的流珠,也有很多种,常见的有81颗(代表太上老君八十一化,亦代表九九纯阳之气)、颗(代表周天星斗运转之数,即天罡地煞的总和)、65颗(代表星宿运转之度数),道家的流珠,涵盖了道教的宇宙观和天人合一的概念。此外,流珠还有十二颗(代表十二雷门)、二十四颗(代表二十四气)、二十八颗(地表二十八星宿)、三十二颗(代表三十二天上帝)、三十六颗(代表天罡生煞之数)等制式。

道教流珠没有隔珠与背云之类的,相当于素珠。流珠中的头珠,代表北极,《北斗经》云:“北辰垂象,而众星拱之。”所以在拨转念珠的时候,头珠是不可以越过去的,以北辰不动故也。所以在转到头珠的时候,应当掉转过来往回继续拨,此乃周天循环之意也。头珠之上有一个葫芦状珠,上有三阶,代表三台。《玉枢经》中所谓:“北辰之上,上有三台”是也,三台下有一个中国结,结下缀六颗小珠,代表南斗六星,加上头珠,则为北斗七星(有的珠子结下缀八颗珠,加头珠则为九星)。

81颗流珠

02

佛珠的起源及发展

佛珠,本称念珠,是指以线来贯穿一定数目的珠粒,于称名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

念佛或持咒为什么要数念珠?有些人会这样问。原因有二:①可以收摄心意,使不外驰;②以之为计数的工具。

佛珠,其梵文原语包括四种意义:

1)pasaka-mala,音译“钵塞莫”,意译“数珠”;

2)aksa-mala,音译“阿叉摩罗”,意译“珠謦”;

)japa-mala,音译“渣巴摩罗”,意译“念诵謦”;

4)aksa-sutra,音译“阿叉修多罗”,意译“珠之贯线”。

梵语mala,是“鬘”的意思,“鬘”指的是以丝缀花或结之作为颈上、身上的配饰,由此也可以看出来古代的“花鬘”、“珠鬘”、“璎珞”与念珠之间的传承关系。

念珠并非佛教原创,佛陀在建立律仪时,并没有将念珠包含进去,念珠也不在大乘比丘常随身携带的十八种物之列。

有典籍和考古证明,早在佛教运用佛珠之前,念珠就已经存在,比如古印度婆罗门教中的「毗湿奴派」,很早就开始运用持珠,并对其进行了相关记载。印度出土的属于公元二世纪时代的“龙王皈佛”造像上,有一尊婆罗门像,其颈上是悬挂有念珠的。

佛教徒大约在二世纪中叶开始使用念珠。佛教早期比丘使用串珠用以记数、摄心。如同「佛教起源于印度却大兴于中土」一样,佛珠虽非佛教所创用,但却正是因为植根于佛教这块肥沃的土壤中,才有可能成为今日中国汉藏两地,及周边蒙古、日本、韩国等地区,佛教四众弟子所携用的重要法具。

东晋

在佛教经典中,有关佛珠的起源,一般都以东晋时期翻译的《佛说木槵子经》所载,佛陀对波流离王的启示作为通说。经文载:「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木患子。如是渐次度木木患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大善我当奉行。即敕吏民。营办木木患子。以为千具。六亲国戚。皆与一具。王常诵念。虽亲军旅。亦不废置。」由此可知,波流离王在听到佛陀的开示之后,便开始用木木患子来制造佛珠,持念“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这应当是佛教当中,佛珠最初的起源了。

唐代

延至唐代,在佛教大兴的时代背景下,记载有关佛珠的经典被广泛传译,先后有天竺僧人阿地瞿多所译的《陀罗尼集经》、宝思惟译的《校量数珠功德经》、不空三藏译的《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义净三藏译的《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等诸多经典。

在中国,早期佛教还没有形成汉传佛教文化体系时是没有念佛号的修行法门,到隋唐时代,提倡净土信仰才出现念佛往生和念佛有种种功德法门和衍生出相关的念珠文化,并宣传称之为“佛珠”。

中国有关佛珠的最早记载是《续高僧传》中所说隋唐时代的道绰大师,他教人们拿着念珠持诵三宝名号。当时的佛珠,有一个特点就是大!个头大,打的孔也大。

《旧唐书-李辅国传》载:「辅国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为善。」《续高僧传槵道绰传》载:「人各掐珠,口同佛号,每时散席,响弥林谷。」《佛像图鉴》记载唐代高僧,使用佛珠,比比皆是。由此可知,自唐以后,国人使用佛珠,很是普遍了。

唐代佛珠的穿法,与如今我们常见的单佛头佛珠完全不同,隔珠位置亦有很大区别,唐密佛珠有两颗佛头,每颗佛头下各有两串弟子珠。

唐朝皇帝赏赐给空海大师的纯金念珠

(现保存于高野山)

宋代

宋代的念珠从材质到形制,都和我们现在所推崇的大有不同。比如下图这种水晶念珠与如今的念珠相比,无“佛塔”,从三通中直接分出两条记念(记子)。

宋代金陵长干寺地宫中出土的水晶念珠

南宋的一本商业指南《百宝总珍集》中有“水晶数珠”和“菩提珠”两则记事。“水晶数珠”条曰:“倭国水晶数珠,往日高庙(宋高宗)在日每串不下百千至五十贯。目今价例三分减二,惟玛瑙数珠红得美者、子儿大,颇有人要。若小数珠,难卖。广人带到象牙数珠,少有人要。大者价直贯百文。此物多发淮上,北客使用。”在宋代,五十贯铜钱可是不小一笔钱数,可见水晶念珠之昂贵。另外提到,大颗漂亮的红玛瑙念珠好卖,而象牙念珠少人问津。又“菩提珠”条说道:“此数珠若有金银钱及七宝零碎事件,逐件估价例。”此前并有口诀四句:“持过紫色菩提子,金钱银钱两下安。上有骨董(通古董)多人爱,若无七宝去头(出手)难。”可知菩提子念珠须要靠了古董和珠宝配饰才卖得上好价,这一点与今无异,毕竟菩提子皆为草籽树籽之类,成本低廉。

明代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卷八《起居安乐笺下》“念珠”条曰:“珠上记念有宋做玉降魔杵,五供养,天生小葫芦一寸长者为奇。鹅眼钱,海巴(法螺),五台灵光石,白定窑烧豆大葫芦,玉制界刀、斧子、鳌鱼、转子,皆挂吊珠上作记念,千万数也。”文震亨《长物志》卷七《器具》一节“数珠”条的说法与高氏所述大抵相同,惟称记念为记总。可见,明代与宋代一样,也是要在念珠上挂坠各项什物件儿,零零碎碎,倍显华丽。再因此证,明承宋也。

明代梁庄王墓出土的水晶念珠

清代

清代名气最大的珠串,非朝珠莫属。追根溯源,清代朝珠源头是藏传佛教的佛珠。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就已经开始奉行支持藏传佛教的政策,并经常把佛珠赏赐给属下,各级官吏将领也把佛珠当作礼品进贡。后来作为清廷冠服佩饰标准的朝珠,其样式就源于藏传佛珠。

朝珠由佛珠中的挂珠演化而来,结构与佛珠类似。朝珠由身子、结珠、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7部分组成,周长大致在10至厘米之间。“身子”由颗珠子组成,意寓12月、24节气、72候为一年的说法,总数定为。还有一种说法,即佛教认为人生有种烦恼,旧时佛寺每日朝暮各撞钟下,称为“醒百八烦恼”。

佛珠配件中的“纪念”,又称作“纪总”,计数用的,在如今的文玩市场中被称作“计数器”,这个称呼简单又粗暴。

清代御用朝珠

0

佛珠用途分类

佛珠,从用途而言,主要分三种:持珠、佩珠、挂珠。

1)持珠。

用手掐捻持念的佛珠,主要是具体修行中使用,多用来记录佛号或咒语数目。

经典云: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诵念诸陀罗尼及佛名者,为欲自利及护他人……若欲愿生诸佛净土者,应当依法受持此珠。

对于修行人而言,持珠是最常用的修行法具,持珠数量为颗。

2)佩珠。

戴在手腕或臂上的佛珠。佩珠,即现在俗称的“手串”,以十八颗子珠者最为普遍,亦有颗的长珠,绕手臂三到四周佩戴。佩珠,起到装饰、辟邪等多种功能。

经典中云:若复有人手持此菩提珠,不能依法念诵佛名及陀罗尼,但能手持随身,行住坐卧,所出言说若善若恶,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所得功德如念诸佛、诵咒无异,获福无量。

)挂珠。

挂在颈上的佛珠,多见于汉地显宗。挂珠通常是指一百零八粒以上可以挂在颈项上的念珠。

使用挂珠很有讲究,通常出家人之中,只有住持、长老、法会主持者及当家师才能挂珠子;或者出家受戒十年以上的师父才可挂珠子。念珠的须子,如果是当家师,须子挂在右边;知客须子挂在左边;主持大和尚须广挂在背后,称为拖珠。

在家居士是绝对不可以挂念珠的,密宗行者,则没有这些限制,在藏地,无论在家出家,如果非手持捻珠的状态,一般念珠都是挂在脖子上。

在汉地显宗,念珠挂在颈上挂一圈;如果手上拿着一定要是两圈;如放在台案上,一定要放三圈,才合规矩。

04

佛珠的制式

一串标准的佛珠应该包括有母珠、子珠、隔珠、弟子珠,记子留和一些饰物组成。

?母珠,俗称“三通”或“佛头”。通常只有一颗,但亦有两颗的,用以将不同数目的子珠归结于一处,同时还可以起到连接弟子珠、记子留和一些饰物或流苏的作用。旧时的母珠,多会在内部绘有佛像,采用凸透镜的原理,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里面的佛像,更加使人感受到了佛珠作为一种法具的无比庄严。

?子珠,即念珠的主体珠子。

?隔珠,又称作“间隔珠”、“节珠”或“数取”。多用来将子珠平均分隔开。一般来讲,隔珠均要比子珠稍大一些,数量可采用一颗至三颗不等,如一百零八颗的佛珠和五十四颗的佛珠,就需要每二十七颗子珠用一隔珠;二十七颗。十八颗的佛珠,则每九颗子珠用一隔珠。

?弟子珠,弟子珠又称记子,体积比子珠要小一些,一般以十颗或二十颗居多,多系串在母珠的另一端,以十颗为一小串,如同算盘一样,采用十进位,用来计算掐捻佛珠的数目。“十”这个数目代表了佛教的“十波罗密”。即施、戒、忍、精进、禅定、般苦、方便、愿、力、智。

?记子留,是指每串弟子珠的末端所附的比弟子珠稍大一些的珠粒或者饰物。也可以用线绳结成“中国结”来替代,目的是为了防止弟子珠的滑落。

除此以外,藏传佛教使用的佛珠往往没有记子,而是使用专门的“记数器”和“记数卡”。现在这种记数器在内地也开始有所流行。

藏式佛珠的穿法

佛珠,本就是修行工具,汉地显宗的佛珠穿法很简单,属于素珠,就是为了修法计数时持捻方便。

藏传佛珠虽然在穿法上稍微复杂些,多了专门的计数器和卡子之类的计数工具(为了不破誓言,一般行者都会在念珠上挂上迷你的金刚铃杵,有些铃杵单挂作为饰品,有些铃杵作为计数器的下端装饰),但亦追求简与素,也是力求实用,隔珠通常选用比子珠略大的三颗,不会用过多的隔珠和过多的隔片。

那些颜色搭配得眼花缭乱,使用各种复杂的隔珠,使用大小差异特别大的佩珠之类的,其实是为了装饰,真正修法使用非常不方便。

东密真言宗佛珠制式

真言宗,密宗的一种流派。源自印度,唐代师承中国唐密,由空海(弘法大师)传承至日本,又称“东密”。真言宗的佛珠,传说为龙树菩萨开南天竺铁塔,金刚萨埵所传佛珠样式。有两颗佛头,将佛珠平分为54颗。每颗佛头下各有两串弟子珠,每五个一串,共十个弟子珠。其中一个佛头下与弟子珠之间,有一小珠。此珠之佛头端为念珠持用开端。从此端开始,两边七颗处,21颗处,各置小一号隔珠,为了七遍二十一遍的计数之用。从带小珠的佛头一端开始持用,念至54颗之后,即返回。也就是总是有另一边的54颗不用。带小珠的佛头,代表我们要成就的佛果。小珠即使代表修行的自己。另一佛头代表外在的佛。54颗,为菩萨从凡夫到成佛的54阶位。念时用的54颗代表自己修行的经历过程。另一边不用的54颗,代表众生和佛本具有的54个阶位。真言宗佛珠十分特别,不单止形态特别,而且每一部份有名称,有代表及象征,不同手法的运用,产生不同的效应。譬如要祈求心愿达方,可“擦珠”。擦珠是改运的方法。真言宗念珠的正名称为“数珠”,用来计算数目的手珠总共有一百零八粒,代表一百零八个烦恼。每当念咒的时候,手按着一粒珠,代表将一百零八个烦恼通过经文转化为菩提。这条将一百零八个烦恼串成的内绳,代表观世音菩萨。在一百零八粒数珠中,分为母珠和主珠。母珠又名亲珠,左右两边称为主珠,各有五十四粒,中间有四天珠,代表四大天王及四大菩萨。四大王是:持国天、增长天、广目天及多闻天。四大菩萨是:文殊、普贤、观音及弥勒。(另有一种说法是代表四大佛:弥陀、宝生、阿閦、不空成就)在数珠上,这四颗四天珠是不念经的,即是念到此珠时,会跳到下一颗才念。母珠称为“达磨”,梵语解作“法”,代表宇宙的真理。在真言宗的演绎,母珠代表无量寿无量光的阿弥陀如来,代表无限的圣爱。子珠代表金刚界最高最胜的菩萨位。在母珠上有一粒小小的佛珠叫做“净名”,通常拿起数珠,是用风空(食指及拇指)二指拿起这净名珠,将整条念珠拿起来。净珠代表如来的后继者。净名珠下有十粒小珠,代表弟子珠,又名弟子泪,代表十大弟子,亦代表十波罗蜜多。这个“弟子泪”称号是纪念佛祖涅槃的弟子泪水。在弟子珠的另一边,也有十粒珠。当念完一百零八次便下一粒,十个一百零八次便是一千零八十次,于是在弟子珠上退下一粒,到最后十粒弟子珠退下来,即是持咒了一万零八百次。

05

佛珠材质分类

用来制造佛珠的质料,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无论矿物还是植物,大凡金、石、竹、木、牙、角,均可制成佛珠。

但在佛典当中有记载,可用来制造佛珠的质料,却是非常有限的,最多也不过十余种,实在无法与现今众多繁杂的品类相比。

经典中所载佛珠质料

《陀罗尼集经》卷二:金、银、赤铜、水精、木槵子、菩提子、莲花子等七种。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九:菩提子、金刚子、真珠、莲花子、金银诸宝、及以上诸材和合等六种。

《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下“持念品”:香木、金俞石(即铜锌合金,现代称之为黄铜)、铜、铁、水晶、真珠、莲花子、金刚子、间错种种诸宝、菩提子等十种。

在佛教中,亦有以“七宝”所制成的佛珠。七宝的名目,诸经中说法各有不同:

·《佛本行经》讲七宝为: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颇黎(水精)。

·《大阿弥陀佛一地平气和分》讲:“佛言:阿弥陀佛刹中,皆自然七宝。所谓黄金、白银、水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其体性温柔,以足七宝相间为地”。

·《恒水经》云:“金、银、珊瑚、真珠、砗磲、明月珠(夜光石)、摩尼珠(如意宝珠,有云出自摩竭鱼之脑,有云出自龙王之脑,有云佛舍利变化而成……)”为七宝。

·《般若经》讲七宝为:“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

·《法华经》讲七宝为:“金、银、琉璃、砗磲、玛瑙、赤珠、玫瑰(有云红宝石、有云红珊瑚……)”。

·《阿弥陀经》讲七宝为:“金、银、琉璃、砗磲、赤珠(南红玛瑙或红珊瑚、红珍珠)、玛瑙、琥珀”。

·还有的讲七宝为“珍珠、玛瑙、砗磲、琥珀、珊瑚、琉璃、水晶”。

·另外还有藏传佛教中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蜜腊、松石”为七宝的说法。

根据以上佛经典籍中所记载的佛珠质料,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计十九种:

〔金属类〕黄金、白银、铜(红铜、黄铜)、铁,计四种;

〔矿石及珠宝类〕水晶、琉璃、砗磲、玛瑙、松石、夜光石、琥珀、珊瑚、蜜蜡、珍珠,计十种;

〔植物类〕木槵子、菩提子、莲花子、金刚子、香木(指各种沉香、檀香之类的珍贵木料),计五种。

常见的佛珠质料

一草二木:三种菩提子

关于佛珠质料,丛林中常闻“一草二木三菩提”的佛谚,到底什么是“一草二木三菩提”?真正理解其含义的人很少,根据「木炎」所撰《菩提子名相之谜》一文,简单总结如下:

其实“一草二木三菩提”,是指在佛教历史发展中渊源纯正的三种“菩提子”:一种草本植物结籽,两种木本植物结籽。故成“一草二木三菩提”一谚。

1)一草:草菩提。

年版本的《佛学大辞典》是由丁福保居士转译日本真宗大谷派学僧织田得能《织田佛学大辞典》,其“菩提子”词条记载:「案菩提子一名川谷,一年生草。所在有之,春生苗,茎高三四尺,叶如黍,开红白花作穗,夏秋之间结实,圆而色白,有坚壳,如珐琅质。俗用为念佛之数珠,故名菩提子。」

草菩提,在各种方言中的别名多达三四十种,随便拣选几个别名,就可见一斑:川谷、薏苡、草菩提、观音珠、草珠子、唸佛珠、薏珠子等。

古代生产力低下,制珠工艺中的车圆、打孔,并不容易。草菩提天然珠形,天生孔道,无需打孔即可穿制成佛珠,并且全世界广布,是最佳的数珠材料。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薏苡……一种圆而壳厚坚硬者,即菩提子也。其米少,即粳也。但可穿作念经数珠,故人亦呼为念珠云。」

清代嘉庆年间得硕亭所著京都竹枝词《草珠一串》,清时京都旗人以其物原土产,穿以为珠,时时盘拈,最为时尚,一言以蔽:「人人相见递烟壶,手内须拈草子珠。」

从目前所见的佛学文献资料和植物学资料来看,所有被叫做菩提子的植物中,草菩提的渊源最为纯正。在江浙一带的方言中草菩提被直接叫做念佛珠,很多礼佛的老人都使用过这个佛珠。

其实提到草菩提,很多人小时候都见过,小时候家里串门帘(珠帘)用的草珠子,就是草菩提。草菩提乃天成之佛珠。

草菩提植株+种子+手串

2)二木之一:天台菩提。

年版本的《佛学大辞典》所释的菩提子词条另举了木本菩提:“木本者别为一种。中国惟天台山有之,谓之天台菩提。”

明代高僧传灯法师在《天台山方外志》中记述了天台菩提的传说:“相传谓西天梵僧游化于此,人得饭之,乃遗报此菩提树种。树如柿,花亦大同。未结蕊乃别抽一叶,长指半许,阔两指,色白而光润,乃结蕊于叶下,日则覆子以蔽秽,夜则捧子以承露。秋社后取子为珠,十百中必有一二如罗汉者谓佛头,他处所生则无之。今以此珠令人念佛,佛称为觉,所念既觉,念者亦觉不二。觉即大菩提树,称菩提宜矣。”

天台菩提子珠身往往有五条棱线,故又称五线菩提。故宫华英殿中亦有引种五线菩提,当年乾隆帝还请高僧开光,并提诗立碑,可谓神圣庄重。

正宗菩提树叶+天台菩提(南京椴)树叶

天台菩提树,其实不是真正的菩提树,而是一种椴树(没错,就是产椴树蜜的椴树),其叶片与真正的菩提树叶长得相像。真正的菩提树,其实是一种热带榕树,其叶片为心形或卵形,最大的特点是先端骤尖。而椴树叶也是心形叶片,先端渐尖,两者较为相像。真正的菩提树作为热带植物,在中国南岭以北及广大中原北方地区并不能生存(当年印度总理赠送的菩提树也只能保育在北京植物园热带植物馆里),所以像天台山的椴树之类与菩提树相似的树木也被我们当成了菩提树。

按照地理分布和植物特征,天台山的天台菩提为南京椴(TiliamiquelianaMaxim.)。《佛光大辞典》也有同样的收录:“此外,另有一种乔木之菩提树,学名Tiliamigueliana。”

而故宫中的五线菩提,其实不是南京椴,而是北方的蒙椴,其叶片常出现裂,与真正的菩提树相似点较少。从这点讲故宫五线菩提不如天台五线菩提“正宗”。椴树种类繁多,“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收录的椴树种类有50种以上,所以市面上能看到的五线菩提,颜色形状大小也多有差异。

南京椴花叶+果实去皮打磨+成品五线菩提子(矮桩)

)二木之二:木槵子。

木槵子,学名:SapindusmukorossiGaertn.科名:无患子科Sapindaceae,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可达15至20米。种子球形、黑色、光亮、坚硬,用铁锤敲击只是滑弹开去而无法被击破,将它用力摔在硬地上,弹跳高达三、四公尺而无损,可以说是秉天地日月之精气而生,制成念珠耐用多年而不坏,捻动时手感极好。

无患子也是《本草纲目》中唯一记载的可用于全身沐浴的植物,用无患子的果实加水后轻摇,立刻回出现洗涤泡沫,一颗无患子沾水后轻轻揉搓(主要指木槵子种子的表皮),就能搓出大量泡沫,可用于洗手洗澡。

木槵子也是释家传承中最常使用的佛珠之一。木槵子颗粒较大,民间使用较少,一般直径12-17mm,直径10mm左右的木槵子佛珠往往价值不菲。而佛家仪规中挂珠的标准尺寸为14mm,木槵子正好合用,现在仍可见许多大德高僧用木槵子做挂珠。

木槵子树+果实剥壳+星云大师佩戴的木槵子佛珠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木槵子其中一个异名也叫作“菩提子”。这一点与现在“菩提子”的广义用法类似——人们会将可以作念珠的植物讹叫作菩提子。后续《佛光大辞典》也沿用了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记载,“又于本草纲目无患子条中,举出无患子之七种异名,其中之一即称菩提子。”

《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分别开示了木槵子与菩提子:“若用木槵子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福千倍,若求往生诸佛净土及天宫者,应受此珠。......若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掏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不可算数难可校量。”所以,两者绝不等同。

误解最深的「菩提子」

菩提子,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类佛珠,但也是被大家误解最深的一类佛珠。

菩提子,并非菩提树所结的果实,真正的菩提树也结不出可以用作念珠的种子,目前市面上的数十种“菩提子”,其实多是牵强附会的,目前也没有权威的论证,明确指出到底哪种植物的种子是:菩提子、金刚子。

菩提树,即毕钵罗,梵名Pippalāyāna,因世尊于此树下成道,故名菩提树,象征佛法威德广大,为佛众所崇拜。而从植物学角度来讲,菩提树学名字Ficusreligiosa,为印度国树,而斯里兰卡国旗上四片叶子亦为菩提树叶,极易辨认。

毕钵罗树,属桑科,原产于东印度,为常绿乔木,高达三公尺以上,其叶呈心形而末端尖长,花隐于球形花囊中,花囊熟时呈暗橙色,内藏小果。真正的菩提树是桑科榕属植物,果为花囊果,犹如无花果一般,其内并无可以作数珠之籽。

正宗的菩提树叶

《佛说较量数珠功德经》说:“若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

正因为菩提子有着如此深远的含义,因此,市场上通常将许多的佛珠材料皆命名为菩提子,数量达三十多个品种:星月菩提(黄藤的种子)、凤眼菩提(鼠李科枣属植物的果核,学名埃塞俄比亚枣)、龙眼菩提(枣属植物果核)、麒麟眼菩提(枣属植物果核)、金刚菩提(圆果杜英科树木的种子)、五眼六通菩提(漆树科植物南酸枣的果核)、莲花菩提(酸枣的果核)、菩提根(棕榈科植物贝叶棕的种子)等等。

黄藤的种子+剥皮未加工籽+新老星月菩提

埃塞俄比亚枣+果子及果核+老凤眼菩提念珠

如今,汉地显宗喜欢用星月菩提做念珠,而藏地密宗更喜欢凤眼菩提,尤其是10mm以下的凤眼小圆珠价格不菲,如果有8mm品相好的籽凤眼菩提串,得几万块钱才能拿下。在藏传佛教中,通常所提到的“菩提子”念珠,是专指「凤眼菩提」。

但如果真的了解当前所谓的这些「菩提子」的来源,就知道其实绝大多数的菩提子,都是商业炒作而已,有钱烧包当然另说,如果仅仅是修法作为持珠计数使用,其实根本不必纠结于佛珠的材质,只要顺手好用就行,至于功德多少,个人认为更为关键的要素是我们修法的这颗心,如果心不在道上,念念都是私心杂念,那即便是用全世界最贵的念珠,也未必能产生多大的功德。其实,说到底真正的「菩提子」,指的是「心菩提」。

宝玉石类

宝石,因其颜色鲜艳,质地晶莹,光泽灿烂,坚硬耐久,而又存世稀少,故属于贵重一类。

一般来讲,比较常见的宝石种类有:水晶、橄榄石、木变石、绿松石、孔雀石、芙蓉石、东陵石、青金石、碧玺、石榴石、金沙石等诸多品类。但这些只能算是次等宝石,远远比不上金刚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这四大宝石名贵,因这些宝石异常珍贵,故用这些宝石来制造佛珠,多为皇室或富绅所持用,一般之人是无法得到的。

玉石,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包括有许多种用于工艺美术雕琢方面的矿物和岩石。诸如大理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端砚石等均属此范畴。而狭义上讲,玉石仅指硬玉(以缅甸翡翠为优质代表)和软玉(以和田玉为优质代表)二种。由于千百年来,玉石那种象征吉祥,可以避邪、禳灾和带来幸运的功效,以及受到“君子比德如玉,有仁、知、礼、忠、信之道”的影响,那些采用玉石制造的佛珠,也就越发受到人们的喜爱了。

果实(核)类

果实(核)类佛珠,在佛珠的大家庭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人们随便就可以例举出不少的种类,桃核雕刻、核桃雕刻、橄榄核雕刻、皤桃核、金刚子、太阳子、天薏子、莲子、椰蒂、缅茄、五眼六通等,简直不胜枚举。

这其中以桃核、橄榄核为果核类的代表,以木槵子、金刚子、椰壳(蒂)为果实类的代表。

清代嘎巴拉念珠

牙类骨类角类

比较珍贵的有非洲象牙制成的佛珠,次一点的有用象骨制成的。近几年,由于动物保护的原因,用象牙和象骨的已较少。可以合理开采利用的猛犸象牙类佛珠如今比较常见。

用牛骨牛角制成的佛珠,在泥泊尔、西藏、内蒙古等地都有流传。

在藏地,亦有以人骨作为念珠材质的,通常叫做嘎巴拉念珠,因此类念珠在取骨标准、制作程序、制作人、持有人、使用情景等方面,都极其隐秘,如一位法王所言,我们能把锋利的刀剑给幼儿玩吗?由于嘎巴拉念珠在藏密的至高法器地位,能流入俗世的极其有限,据芥子的《生命的庄严:西藏的嘎巴拉念珠》一文种称,蒙、藏、尼等地的真品嘎巴拉念珠不足百串。因此真正的嘎巴拉念珠数量极其稀少,难得一见,价值连城。

一般来说,显宗不使用骨头作为念珠材质,认为有杀生之嫌,而真正的密宗骨质念珠,绝不会为获取念珠而杀生,通常都是遗骨制作的;显宗弟子往往对雕刻有骷髅样式(尸陀林)的念珠比较避讳,但密宗弟子使用较多,主要原因在于藏密继承了印度佛教中的尸陀林文化及修法。

莲花生大师云:“以兽角与骨头为数珠者,其加持与妙力不生(但头盖骨之类的嘎巴拉念珠则为例外)。”可见,即便在藏地,也不是所有的念珠在质料上都符合佛教经典或证悟圣者的规范要求,一些骨质念珠,只是民俗的做法,并非丛林习惯。

名贵木类

红木类佛珠,比如:紫檀、黑檀、黄花梨、红花梨等。

香木类佛珠,比如:沉香木、檀香木等,这也是佛典所记载的佛珠材质。

〔六道木佛珠〕

还有一类非常特殊的木质念珠,材质就是五台山的六道木(又称作:降龙木)。这是只生长在文殊胜地——五台山上的一种多年生乔木,其色浅黄,上有六条浅色的条纹,木质坚硬(但油性很小),其六条纹路代表六道轮回,又因为只生长在五台山地区,所以也就成为了文殊胜地的标志物。

生长在佛教胜地五台山的六道木,曾受过密宗黄教格鲁派的祖师宗喀巴大师的加持,六条白线代表文殊菩萨的六把智慧剑,可以斩断众生的烦恼,六道(六条纹路)也代表六字大明咒(观音菩萨心咒):嗡嘛呢叭咪吽,所以是念诵文殊菩萨圣号和文殊菩萨心咒和观音心咒(六字大明咒)最理想的念珠,同时在密宗里也是修行和文殊菩萨有关本尊的理想念珠。即便在康藏地区使用这种材料制作的佛珠也是非常的普遍和有特殊意义的。很多曾经朝拜五台山的康藏地区的佛教徒将六道木所制作的念珠带回以后当作文殊菩萨的信物使用终身。

06

佛珠的数目

各种佛珠特定的数目皆有不同。数目不尽相同的缘由,是因为各本佛经的记载有异:

0颗:《金刚顶瑜珈念珠经》

颗:《佛说木槵子经》、《校量数珠功德经》、《金刚顶瑜珈念珠经》、《陀罗尼集经》、《文殊仪轨经》

54颗:《校量数珠功德经》、《金刚顶瑜伽念珠经》、《陀罗尼集经》、《文殊仪轨经》

42颗:《陀罗尼集经》

27颗:《文殊仪轨经》

21颗:《校量数珠功德经》、《金刚顶瑜珈念珠经》、《文殊仪轨经》

18颗:《陀罗尼集经》

14颗:《文殊仪轨经》、《校量数珠功德经》

另外密宗(尤其是藏传佛教)所用的佛珠,还有颗和颗之说。

从上面所列我们可以看出佛珠的数目在经典当中的差异很大,共有九种之多。

其实,佛珠有不同的颗数,是因为具有着不同的含义,下面就根据普遍流传的说法,将其不同的含义略述如后:

念珠数目代表内涵0十界各有百八,成一千八十百八烦恼;百八尊;百八三昧54修生五十四位42住行向地等妙之四十二位6三分百八为三十六27二十七贤圣21本有十地、修生十地、佛果18十四忍14六分百八为十八;十八界

1)一百零八颗

这是最为常见的数目,是为了表示求证百八三昧,而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身心能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

百八烦恼的内容,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总的来说,六根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种,计三十六种;再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

如经中所言:“诸菩萨问:云何百八?佛言:有所念不自知心生心灭中,有阴有集,不知为痴,转入意地亦如是,识亦如是,是为意三;见好色中色恶色,不自知著不自知灭,有阴有集,乃至触亦如是;彼经但列六根各六,虽无三世之语,而结云百八,故知是约刹那而为三世也。……三世三个三十六故,故有百八。”

2)一千零八十颗

一千零八十颗佛珠代表的是十法界的各一百零八个数字,十法界分为六凡(即地狱界、恶鬼界、畜生界、修罗界、人界和天界)和四圣(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和佛界)。

这是目前可查的最大数量的串珠数目,这种穿法更多地出现在法事大会或其他的重要场合之上,往往由一些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上人所配,平日里难得一见。

3)五十四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中的五十四个位次,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阶位,再加上四善根位。分述如下:

十信: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

十住:初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王子住、灌顶住。

十行:欢喜行、饶益行、无恙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

十回向: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如相回向、无缚无著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

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四善根:指见道以前,现四谛及修行十六行相以达到无漏圣位的四种修行阶位,包括: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

4)四十二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已见上文,兹不赘述。

等觉:又作等正觉,即指在内容上与佛相等,而实际修行上比佛略逊一筹者。如欲详细了解,请参阅(姚秦)鸠摩罗什泽《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受持品》。

妙觉:指觉行圆满之究竟佛果,系由等觉位更断一品之无明,而得此位。

5)三十六颗

无确切的含义,通常皆认为是为了便于携带,遂三分一百零八颗成三十六颗。其中蕴含有以小见大的义理,故与一百零八颗相同。

6)二十七颗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果的二十七贤位,即前四向三果的“十八有学”与第四阿罗汉果的“九无学”。

十八有学指:随信行者、随法行者、信解者、见至者、身证者、家家者、一间者、预流向者、预流果者、一来向者、一来果者、不还向者、不还果者、中般者、生般者、有行般者、无行般者、上流般者。

九无学指:退法、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不动法、不退法、慧解脱、俱解脱。

7)二十一颗

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共二十一个位次。“十地”见“五十四颗”一段;“十波罗蜜”见“佛子珠”一段的介绍,兹不赘述。而“佛果”指达到最究竟成佛的果位。

8)十八颗

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

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9)十四颗

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十四无畏:

(1)使众生返照自性,获得解脱,是为无畏(2)使众生旋转知见,苟遇火难,火不能烧,是为无畏()使众生旋转观听,虽遇大水所漂,水不能溺,是为无畏(4)使众生入于罗刹鬼国,鬼自灭恶,是为无畏(5)使众生六根消复,临当被害,刀段段折坏,是为无畏(6)菩萨明照十方,使众生不受药叉、诸幽冥所害,是为无畏(7)使众生不受虚妄声尘系缚,是为无畏(8)使众生行于险路如行坦途,遇贼不受劫,是为无畏(9)使性多淫者,不生色念,是为无畏(10)使怀忿记恨之人不生嗔恚,是为无畏(11)使一切昏钝无善心之人,远离痴暗,是为无畏(12)使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是为无畏(1)使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是为无畏(14)使众生持观音名号者所得福德与恒河沙数无异。

藏密实修对珠数的规定

藏传实修中所用念珠的珠数,因「息增怀诛」四业不同而各异,一般情况下:

息业用颗的念珠;增业用颗的念珠;怀业用50、颗的念珠;诛业用60、66、80或者88颗的念珠。某些怒相神,如大黑天神,也拿着或佩戴着小骷髅念珠,尽管骷髅头的具体数字没有规定,但通常画成用12、16或21颗,21颗骷髅象征21种纯净智慧。

07

佛经中所说念珠功德

念珠有其功德,好的念珠,功德可以增加许多倍,普通的,念一倍就是一倍,《数珠功德经》云:

念珠质料功德倍数铁五倍赤铜十倍珍珠、珊瑚百倍木槵子千倍莲子万倍帝释青子百万倍水晶百亿倍金刚子千亿倍菩提子无数倍

备注:

木槵子,即无患子;

帝释青子,是梵文Indranilaksa的意译,音译“因陀罗尼罗迦叉”,又名“天青珠”,据说是帝释天所居处一种宝树所生宝珠子;

金刚子,是传说中的金刚树(又名天目树)的果实,据说像桃核,大小似樱桃,紫色;

菩提子,如上文所述,有一草二木三种菩提子,至于如今市场上通常说的三十余种菩提子,是否为佛经中所述的菩提子,不敢断言。

《摄真实经》云:

念珠质料功德分香木一分黄铜、红铜、铁二分水晶、珍珠一分莲子、金刚子二分诸宝、菩提子无数分

另外《瑜加念诵经》、《守护国界经》、《苏悉地经》及《陀罗尼集经》等均有记载。

总而言之,菩提子的功德最特殊、最大。这就是佛教中,无论在家出家,凡与佛有缘而喜修佛者都喜欢用菩提子的原因!

08

不同念珠适用不同修法

密宗修法或持咒,则有视法而用之说。

依据五部不同

《金刚顶瑜珈念珠经》云:佛部念诵菩提子,金刚部法金刚子,宝部念诵以诸宝,莲花部珠用莲子,羯磨部中为念珠,众珠间杂应贯串。

依据事业不同

在密法四小悉地(即下品的四小成就法)修行中,有息灾、增益、怀爱、降伏四法中,所用念珠也不同:修息灾法用白色念珠,修增益法用黄色念珠,修怀爱法用红色念珠,修降伏法用绿色(或黑色)念珠。

比如∶修息灾法,以观音息灾法为例,宜用水晶念珠;修增法,即增福慧的法,宜用琥珀念珠;修财神法,宜用龙凤眼念珠;若修怀法、怀爱法,例如∶长寿佛法,咕噜咕咧佛母法,一定要用珊瑚念珠,因为怀法是事业成就,故宜用珊瑚;若是修持金刚法,以及空行母、忿怒护法的密法,则要用人骨念珠。

假如修息、增、怀、诛四法,而无水晶、琥珀、珊瑚、人骨念珠,可以用凤眼菩提子念珠做为总代表,以修四事法。密宗非常推崇凤眼菩提,在藏传佛教中,菩提子佛珠即指凤眼菩提佛珠。

近代对于汉地影响最大一位藏密祖师诺那活佛曾开示说:“最好有一串凤眼菩提子念珠,修一切法均可通用,功德最大”。格鲁派祈竹仁波切也开示说:“佛陀是在菩提树下成道的,菩提珠本身的坚硬特质又有吉祥的表义,所以菩提珠适合作任何法门的修持”。金安一居士所著《密宗辑要》一文也说:“修一切法均可用凤眼菩提子珠。”

09

执持念珠的方法

汉地显宗执持念珠方法:

将念珠展开,右手四指下托,念佛或持咒时,从母珠(最大的那一粒)旁的第一珠起,母指下掐,一句一珠,或一咒一珠,间珠不算,如有记子每捻珠念佛满一串珠时即拨动一记子,掐珠到母时,即刻由左向内转过头来,再从母恭旁的第一珠掐起,千万不要跨越或直掐而过母珠。

《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云:

「不应越母珠,蓦过越法罪。因绳线表观音,母珠表弥陀也。」,不过亦有佛经的记载,应该是为了防止念珠向一边过紧而掐之不便。

另外,有些经典中,对于掐珠的方法,也有不同的记载,《摄真实经》云:

·佛部:应用右手母指与头指(食指也)掐之。

·金刚部:应用右手母指与无名指掐之。

·莲花部:应用右手母指与四指掐之。

·羯磨部:应用右手母指与四指掐之。

《苏悉地经》云:

·佛部:右手大指与无名指之头相合,中指与小指直立,头(食)指少屈,附于中指中节以掐之。

·莲花部:合大指与中指之头。余指皆舒而掐之。

·金刚部:合大指与食指之头,余皆舒而掐之。

《军荼利仪轨》云:

以右手大指捻头指,当心拨珠,余三指散直(这是佛部的“说法印”,亦名“持名印”,这里则为“念诵印”)左手引珠,右手持珠,如转法轮状。

《无量寿仪轨》云:

二手当心,各聚五指,如未敷莲花左手持念珠,以右手大指无名指移珠,诵至最后一字移一珠。

以上均为佛典所载。不过,现在大家都习惯了用《摄真实经》佛部和《苏悉地经》金刚部的执持方法。

藏地密宗执持念珠方法:

以下开示,大部分来源于噶玛噶举苏曼噶旺仁波切,仁波切强调,这些开示都是源自莲花生大士,少部分来自其他金刚上师。

以下几种情况下,念珠不适合来使用:

1)破三昧耶戒、甚至破上师戒律的人,他们给的念珠不适合使用;

2)不予取(偷盗)的念珠,不适合使用;

)强求从别人那里拿到的念珠,不适合使用;

4)已供养诸佛菩萨,尤其是已经供养在佛菩萨身上作为庄严的念珠,不合适使用;

5)被猫、狗等动物跨过的念珠,必须重新净化,否则不适合使用;

6)大小不均匀、有坏的珠子,这样的念珠也不适合使用;

7)念珠串得太松散或太紧,会让我们的修持产生障碍,都不适合使用;

念珠持诵方法:

〔左手拨珠〕

虽然在《金刚顶续》等中,按照瑜伽续部的观点,宣说了正式使用的方法为:左手结各本尊之手印,右手计数。另外,父续部用右手与母续部用左手的观点也有充分的依据。但是,更多的经续及伏藏品中却云:“一切用左手,右手不使用。”也就是说,不用右手而仅用左手。念回遮咒与降伏咒等时,用右手拿数珠而不用左手的说法是特殊例外。

苏曼噶旺仁波切开示:不可以用右手来持诵念珠,要用左手来持诵。索达吉堪布在讲解念珠的使用时,亦开示:拨念珠时通常用左手,很多经续中都提到用左手拨念珠。

因藏传佛教与汉地显宗在使用佛珠时,到底用那只手拨珠,习惯相左:汉地是用右手拨珠,藏地则是用左手拨珠。而这两种使用习惯,都有各自的经续作为依据,这个问题让很多汉地学修藏传佛法的修行人很迷惑,末学也受此问题困扰很长时间,因为解释这个差异的说法并不很恰当:比如说法一是藏人通常右手持转经轮,左手掐捻佛珠,这让人困惑为什么左右手反过来不可以?还有一个说法是左手代表白业、右手代表黑业,那也存在逻辑缺陷,如果右手代表黑业,那右手摇转经轮也说不通。

直到末学看到「嘎玛仁波切」对此问题的解释,方觉得非常合理:在佛教中,左手通常代表智慧(空性),右手通常代表慈悲。而持咒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开启我们的智慧,所以通常用左手拨珠。

藏传的转经轮,最正统的里面装藏的是观音心咒,又称玛尼咒,转经轮又称玛尼轮,而我们都知道,在佛教中,观世音菩萨代表诸佛之大悲心,所以藏人用右手持摇玛尼轮,左手掐捻念珠,非常合理。

海涛法师在讲解合掌的时候,也开示过:左手代表智慧、空性,右手代表大悲心,双手合掌代表智悲双运,这也侧面佐证了藏传佛教用左手拨动念珠之习惯的合理性。

而我们仔细看文殊菩萨造像,左手持的莲花上放着般若经,代表智慧,是体,而右手高举宝剑,代表用智慧剑斩断烦恼结,这是用。般若佛母造像,亦是左手莲华上放着一部般若经。

汉地达照法师在开示中亦讲过:左手代表智慧,右手代表福德。

所以,末学认为,嘎玛仁波切对于藏传佛教左手拨珠的解释,非常合理,亦可以自圆逻辑。

〔持珠位置〕

根据莲师开示,依照所念诵的不同本尊及所求的不同事业,持念珠的位置有四种:

息业于心间,增业于脐间,怀业于密处,诛业于膝盖上计数,混杂事业念颂咒语的数珠位置随意即可。

〔各种事业相配的手指〕

与各种事业相配的手指(指念颂时念珠所放置的手指)分别为:息业用食指,增业用中指,怀业用无名指,诛业则用小指。不仅莲花生大师这样说过,在《金刚空行续》与《红大威德续》等中也有这样的说法。

虽然平时很难坚持做到用与事业相宜的手指进行计数,但因为有殊胜缘起的关要,所以,在加持数珠后,无论念颂任何咒语的开始,都一定要按照以上所说行持,然后再放在四指之上进行念颂,这样不但可以与四种事业相合,而且也十分方便。

〔内拨与外拨〕

悉、增、怀业各自用与己相符之手指,每一颗珠粒往内拨;遮、杀、断三种事业,每一颗珠粒往外拨。

在往内拨时,《威猛调伏霹雳轮续》云:“各种数珠串联之珠线,拇指匝字放射铁钩光,勾招本尊集于脐心间。”也即拇指匝字放射出如铁钩状之光芒勾招悉地。

另外,在往外拨时,拇指明观为燃烧的利刃,以金色斧头状之光芒斩断诸恶劣怨魔之头,并观想任运成就诛业。无论外拨或内拨,都不得越过母珠,而须回转再念。

〔不越佛头〕

持捻佛珠时,不逾越佛头,这一点与汉地显宗的要求一致。个中原由有以下几点:

1)做念珠加持时,会观想智慧本尊入住念珠中,通常认为佛头代表佛、串念珠的线代表法、子珠代表僧(登地圣者),因此一串小小的念珠中,三宝具足,不逾越佛头,代表尊重;

2)不越佛头,亦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如果越佛头拨念珠,会越拨越紧,不科学,捻完一圈调转回来,则始终保持珠子松紧适度;

)嘎玛仁波切开示,不越佛头,是为了避免我们持咒时昏沉。

10

佛珠的开光、加持、还净

串珠时的净化

串念珠的时候,要一边串一边净化。当你在串念珠的时候,你的左手持着一颗一颗珠子,右手拿着珠线,当你串着这珠子时,你就要做这样的观想:这两手就观想成智慧和方便(或观想成智慧和慈悲),一边串一边嘴念:“吽!吽!吽!”的音。依照金刚密续的经典里面所述,“吽”是非常有力的:可以去除掉我们所有的染污、能够摧毁我们的烦恼、可以摧毁我们轮回之钩。

串好后的开光

《集密意疏》云:

给念珠开光时,可以将念珠盘在左掌中,母珠竖在中央。开始念颂并观想右手掌心日垫上有一“吽”字,左手掌心月垫上有一“阿”字,然后自己明观本尊,以「索巴瓦咒」(即观空咒,也就是我们日常念诵的净三业真言)净除执数珠为平庸的分别妄念。空性之中莲花日月上,刹那圆观母珠为本尊,诸珠粒为眷众而围绕。从于三处三种子字中,发光迎请如自智慧尊,「匝吽旺吙」无二而融入,金刚七法之中任运成,善逝菩萨以及诸眷众,本来显现数珠之体性,于本如是之法生定解,方便智慧手指合起来,念「根本咒」(嗡热哲玛纳扎瓦达耶吽啪的)获世出世悉地,无碍成办一切诸威力。在此念颂根本心咒之后,便将「缘起咒」与「阿德嘎德咒」结合起来念颂加持花朵并抛洒。观想所修诸本尊之种子字,与彼等事业相应之颜色(发光)如雨般从虚空中降落并融入数珠。念颂(嗡热哲扎马达那也、纳玛纳达、扎那得瓦阿波肯扎吽所哈)”一百零八遍并颂吉祥偈。

之后正式成办事业时,先念「三字咒」(即三字明:嗡阿吽)一百零八遍,之后念颂「缘起咒」与「阿德嘎德咒」、二十一遍「数珠加持咒」即可持诵任何咒语。

《自观生次释难》(乔美仁波切)中云:

自己明观本尊,左手五指观想为五瓣莲花,中央月轮之上有一“阿”字被十六元音字母左旋而绕;右手五指尖观想为五股金刚,中央有一“吽”字被三十五个辅音字母(右旋)而绕。将数珠放在自己前面,念诵「马头金刚心咒」(嗡贝美达者班则尔卓达哈呀者哇呼鲁呼鲁吽呸)驱魔,念颂「索巴瓦咒」(即观空咒、净三业真言)以行清净。观想珠线为“吽”,各个珠粒为“阿乐嘎乐”(元音字母),母珠为“嗡阿吽”。以莲花绕印拿起并掬住数珠,双手为金刚莲花双运,以菩提形式发光并融入数珠中。观想珠线为“九本尊”(四方佛父佛母与主尊)显现为九种光道的形式,珠粒为诸善逝出有坏不断唱颂“吽”歌并绕塔(母珠)。念「元音辅音字母」三遍及「根本咒」(嗡热哲玛纳扎瓦达耶吽啪的)一百遍或二十八遍。《增上珍宝无量殿陀罗尼经》云:“若于数珠念颂此咒七遍以行加持而后持咒,彼功德等同念颂一切如来密咒,其量为百千万俱胝。”如此观想诸善逝心间发出无量“阿乐嘎乐”光芒融入数珠(每一珠粒为一尊如来),然后化光变为数珠,并念「缘起咒」一遍以行开光。

《文殊根本续》云:

若要略念,即可念颂“那美萨瓦布达囊、哈真达布达热布纳、达亚他、嗡哥热哥热、萨瓦阿他那色达雅、萨瓦第张布莫达纳、嘎嘎纳瓦玛毕、布学达雅所哈。”此咒可加持一切数珠。

日常净化加持

〔真言1〕

加持念珠真言(七遍)

〈梵文罗马转写〉

o?,ra?,svāhā。

嗡,种子字(代表火,烧诸烦恼,实现净化),圆满成就。

唵之字义,秘藏记末列有:「归命、供养、三身、惊觉、摄伏」等五种涵义。

〈现代汉语注音〉

嗡?,喇母,斯瓦?哈?。

备注:

此咒,即「净法界真言」,既然整个法界都可以用这个咒语来净化,净化念珠当然不在话下。有的版本则去掉后面的「svāhā」。喇:发ra音;母:发半音。

用法:《安乐妙宝》云,行者先以右手取母珠.卷于左手四指.(大指除外)三匝或四五匝.复移置右掌。二手莲华合掌.捧珠安于顶上。即诵此真言七遍。

出处:此咒在大藏经《安乐妙宝》等诸多仪轨中,用来净化加持念珠。

〔真言2〕

净珠真言(七遍)

咒语发音仅供参考

〈梵文罗马转写〉

o?vairocanamālāsvāhā

嗡,光明遍照(大日如来),珠环,圆满成就。

mālā:花环、花鬘、珠鬘、珠环之义,此处就指念珠。

〈现代汉语注音〉

嗡?,外柔佳纳,玛?拉?,斯瓦?哈?。

备注:

又名:净珠鬘真言。

佛法中喻智慧为光明,所谓「千年暗室,一灯即明」,光明亦代表净化。

用法:二手合掌,掌中捧念珠当心,念诵七遍。

出处:此咒出现在大藏经《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大广智不空)、《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法》(大广智不空)、《大虚空藏菩萨念诵法》(大广智不空)、《大悲心陀罗尼修行念诵略仪》(大广智不空)、《阿閦如来念诵供养法》(不空)、《观自在菩萨心真言一印念诵法》(不空)、《大毗卢遮那佛眼修行仪轨》(一行)等诸多仪轨中。

〔真言〕

千转念珠真言(七遍)

咒语发音仅供参考

〈梵文罗马转写〉

o?vajraguhyajapasamayehū?

嗡,金刚,秘密,低吟圣音,平等(在……时),吽。

japa:反复低声吟诵祈祷文

咒语简义:在反复低声诵咒时,实现秘密金刚语成就。

〈现代汉语注音〉

嗡?,瓦积喇,古合雅,佳巴,萨玛耶,吽?。

备注:

不空三藏在《甘露军荼利菩萨供养念诵成就仪轨》中,将此真言解释为:金刚语菩萨密言。

用法:取数珠,盘至双掌内,二手捧珠顶戴。然后当心诵此真言七遍。

功用:功德增益千倍。《甘露军荼利菩萨供养念诵成就仪轨》云,用此真言加持念珠后,诵咒一遍移一珠,相当于诵咒一千遍。《安乐妙宝》云:或有不乐持珠者.则安住定印.专心念诵.功德亦同.可观时计.以定大约数目。

出处:《金刚王菩萨秘密念诵仪轨》(大广智不空版、不空版)、《大悲心陀罗尼修行念诵略仪》(大广智不空)、《药师琉璃光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一行)、《药师如来观行仪轨》(金刚智)、《大毗卢遮那佛眼修行仪轨》(一行)、《圣贺野纥哩缚大威怒王立成大神验供养念诵仪轨法品》(不空)、《甘露军荼利菩萨供养念诵成就仪轨》(不空)、《安乐妙宝》等均有此咒记载。

〔真言4〕

加持念珠真言(七遍)

咒语发音仅供参考

〈梵文罗马转写〉

o?rucirama?ipravarttayahū?

嗡,令人愉悦,如意宝珠,运转,吽。

〈现代汉语注音〉

嗡?鲁及喇玛尼钵喇瓦尔达雅吽?

备注:

又名:加持念珠根本咒(藏传)。

用法:取数珠,盘至双掌内,二手捧珠顶戴。然后当心诵此真言七遍。

功用:千亿倍功德。大广智不空译《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云「以此真言加持念珠七遍。若念诵本真言。一遍移一珠。即成诵一切如来所说真言一遍。一一真言成无量百千那庾多遍。」那庾多,即那由他(梵语nayuta),根据《俱舍论》与《华严经》,那由他=千亿。

出处:《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大广智不空)、《释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罗尼集》(行琳)中记载此咒。

?上述藏传的念珠开光加持中的「根本咒」(嗡热哲玛纳扎瓦达耶吽啪的),无论从咒语发音及功德解释,都与此条「加持念珠真言」相同,藏传此咒,因藏语发音习惯与梵文还是有一些区别,以及「梵-藏-汉」多次发音转译,与原梵音咒语之间,有一些偏差,藏传版本多了一个“帕德”。

?在大藏经中,关于念珠加持的咒语,共有七种,上述四种是用得较多的,还有三种(串珠真言、珠索真言、加持珠真言)不太常见,此处不再详列。

「特别说明」

1)本订阅号,系个人学修参研记录,兼为有缘朋友之间分享探讨,非盈利属性。

2)本文系参考各方资料整理而成,并未标注原创,文中所涉及的部分文字及图片,本着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原则,尽量标明出处及作者,若有无意之间未标注或涉嫌侵权的,请留言告知,本人会第一时间更正。

)佛法系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于45年说法期间,勤苦为众生开演,承师本怀,佛法理应久住且广为流通,本文欢迎转载引用(若全文转载,请标明出处)。

4)佛法义理深奥,甚深境界甚至非文辞所能辩说。本人才疏学浅,难免在编辑整理过程中有错漏出现,如有错漏之处,本人向三宝真心忏悔,亦望广大佛友批评指正。

5)若本文对佛法普及弘扬,有些许利益,本人愿悉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悉皆回向法界众生究竟成佛。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eyulian.com/tlxt/76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